
11月15日,由上影出品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正式启动全国公映。自11月6日上海点映以来,电影已经取得了近千万的票房好成绩和好口碑。《新民周刊》在点映前采访了剧中男主角“老汪”的扮演者周野芒,听他畅谈馄饨背后的上海男人和上海生活。
记者|阙 政
菜肉馄饨,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是几代上海人的烟火记忆。它比柴爿馄饨馅料丰富,顶饱,是日间的“充电宝”,也是上海人骨子里的“实惠”。如今,这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被导演吴天戈端上了大银幕——在备受瞩目的上影出品沪语电影《菜肉馄饨》里,我们再次见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周野芒。
他曾是《爱情神话》里那个迷恋索菲亚·罗兰、风趣体面的老克勒“老乌”,如今,他脱下艺术家的外衣,穿上围裙,化身为一个为儿子婚事操碎了心的退休工人“老汪”。从老乌到老汪,一头是梧桐区咖啡馆里的精致与腔调,另一头是弄堂深处,那碗菜肉馄饨所氤氲的人间烟火。
专访周野芒老师,我们聊了老乌和老汪,聊了上海男人,也聊了那碗馄饨背后,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涌动。他谈吐风趣,时而向记者阐释表演艺术,时而又会像个大男孩般坦陈自己爱宅家氪金打游戏……一个真实、立体、充满魅力的上海艺术家形象,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
上图:周野芒在“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接受记者采访。
“有兴趣”的社会才有活力
“看似平静如水,里面却是翻江倒海。”谈及《菜肉馄饨》,周野芒用这句话点出了电影的魅力,“老汪身上既没有跌宕起伏的离奇情节,又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他是很平静的,沉浸在一个故乡的氛围里面,这个故乡就叫上海。”
退休工程师老汪的故事,是当下许多上海退休男人的生活切片。周野芒坦言,自己恰好也处在这个年龄层,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既陌生又熟悉”。这种微妙的距离感,正是他接下这部戏的动力。老汪的生活,原本是被设定好的程序:退休、无所事事,不再去想什么新的世界。直到一系列变故袭来——老伴离去、儿子搬走、一人独居,慢慢地,出现了幻觉,幻想爱人还在他身边,还跟他为日常琐事对话……他如此被动地,被生活结结实实地“锤炼了一把”。
“人变老,不只是失去的东西越来越多。”周野芒说,“还有生活的停滞,这种停滞其实应该叫‘失去了兴趣’。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产生兴趣,当你兴趣熄灭的时候,你的生活就没有活力了。”
退休,就是这样一种过程。老汪的世界,一度天塌了一半,无的放矢,找不到方向。他唯一要“打卡”去做的事,就是在老伴的遗照前,放一块檀香皂,因为老伴喜欢檀香皂的味道,每个礼拜香味淡了,就换一块。这件小事,成了他熄灭的生活里唯一的微光。直到,他遇到了陈国庆饰演的老金。
在电影的最初设定里,老金也曾是生活的失意者,被远走日本的妻子骗光积蓄,人财两空,但他自己从泥潭里走了出来。当他看到老汪时,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便生出一种“度己度人”的念头——他拉着老汪闯入“上海地标”人民公园相亲角,带他去看阿芳(王琳饰)跳舞,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
上图:《菜肉馄饨》海报。
“带他去舞厅也好,哪怕是去相亲也好,每一次新事件的发生,都是在给他注入活力,像是在说:‘来吧!加入我们吧,加入我们的兴趣大军吧!’”周野芒生动地比喻道。他认为,一个“有兴趣”的社会才是有活力的。这让他想起了上海人爱排队的现象:“经常有人说,国际饭店蝴蝶酥有啥好吃啦,值得去排那么长的队吗?哎,话不是这么说。有兴趣生活的人才会去排队。”
在他看来,无论是排队买蝴蝶酥、买光明邨鲜肉月饼,还是看体育比赛(他自己爱看篮球)、看电影看戏,都是人们提高生活兴趣的方式。我们不该轻易去指责他人的热爱,因为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在做”这个状态本身。
从这个角度看,《菜肉馄饨》这部电影正是在宣扬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如何在一个看似停滞的阶段,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兴趣。老汪的转变,也是周野芒希望传递给所有观众,尤其是步入中老年群体的信号:生活,永远可以有新世界。
![]()
上图:《菜肉馄饨》路演活动
上海爷叔的两种“腔调”
上海男人周野芒在银幕上也演过不少“上海男人”——从《爱情神话》里的老乌,到《好东西》里客串的门房,再到《菜肉馄饨》的老汪,三个角色都讲着沪语,生活在上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
“在《爱情神话》里我演的老乌是比较外向的,电影也是五光十色的,很绚烂,跳跃感很强。而《菜肉馄饨》呢,很安静。”周野芒精准地概括了两者的区别。如果说老乌代表的是上海精致、文艺、带有国际视野的一面,那么老汪则回归到了最本土、最日常的市民生活。
但有趣的是,老汪并非一个完全没有生活情趣的“糙汉”。“老汪是一个蛮有生活情趣的人,他会去逛花鸟市场,会写书法。”周野芒认为,这恰恰是老一辈上海市民的真实写照。在长年累月固定的上下班节奏中,他们会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去画画、写字、钓鱼、逛集邮市场,为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
“我曾经很喜欢集邮,喜欢逛集邮市场,”周野芒回忆起自己的经历,“那时候市场在肇嘉浜路,我看到那些退休的或者还没退休的工人赶过来,那就是一种生活的调节。人是需要这样的。”
![]()
上图:《菜肉馄饨》剧照
这种“调节”,正是上海男人“腔调”的来源。即便生活空间逼仄,环境纷乱,他们也要想办法活得体面。“以前有句话叫‘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我们家就是这样的,脸贴脸生活,只有一间房间呀。”周野芒回忆说,“由于环境局限,我们不得不产生能够适应这个土地的生长方式。哪怕就在这么小的地方,也要找到体面做人、有腔调的方法。”
这种“有腔调”,在电影里也体现在一碗菜肉馄饨上。馄饨本是“实惠”的代名词,随便一裹就能饱腹。但当老汪情到浓时,兴趣来了,包起馄饨来也讲究得很:馄饨皮要黑皮子,肉糜要用漂亮的五花肉,菜要最好的小菜心,汤要放鳝鱼骨头大筒骨一起熬……配菜则有油爆河虾、四喜烤麸——这些精美的家常小菜一上桌,一碗朴实的馄饨,瞬间就有了仪式感,变得“有腔调”,变得“讲究”起来。
这就是上海男人的哲学。“人是需要讲究的,人是需要有安排的。我们对生活仔细,我们对生活有安排,我们对生活讲究,而不是那种不拘小节,随波逐澜,今朝有酒今朝醉。”周野芒说,“上海人还有一句话叫‘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但其实心里是非常清楚知道方向的,知道自己要怎么活。”
在表演上,周野芒也用细腻的设计区分了老汪与老乌。老乌的腔调是外放的,体现在谈吐和社交仪态上;而老汪的腔调是内敛的,藏在日常的琐碎和关键时刻的讲究里。这份对生活细节的尊重,让老汪这个角色超越了“为儿奔忙的父亲”这一设定,变得立体又可爱。
“我自己拍得比较满意的一段戏,是跟茅善玉饰演的美琴一起吃饭。”电影里,老汪和美琴本是为各自的儿女联络相亲吃饭,没想到坐定下来,发现儿女都托词没空来。“结果只剩他们两个老的——其实老汪当时心里也有一点憧憬,觉得孩子不来也蛮好的,没有人打搅他们——这种复杂的、点点滴滴的、小的感觉出现,对这个人物是有帮助的。”
![]()
上图:《菜肉馄饨》剧照
是“让老婆”不是“怕老婆”
当被问及外界对上海男人“怕老婆”的刻板印象时,周野芒笑着纠正道:“我觉得上海男人不是怕老婆,是让老婆。所以北方女人找老公一定要去找上海男人呀!”在他看来,“让老婆”的本质是尊重理解女性。
“上海男人温柔、仔细、体面,给人留情面,对女性的感受会比较细腻了解。”他进一步解释,“这种‘让’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智慧。上海男人是能够通过他的温柔,把自己的尖锐忍下去。”
他巧妙地拆解了“实惠”这个词,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海派智慧的解读:“如果一件事情办好了,老婆邀功,上海男人会说,对对对,都是指导得好。这不是他滑头,是‘实惠’——有实力,不跟爱人做正面交锋,从而自己也得到‘惠’——就是好处。”
这种“实惠”的哲学,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之道,尤其体现在家庭关系中,避免了无谓的冲突,维系了家庭的和睦,最终让双方都受益。这或许是长久以来,在拥挤的弄堂里,“脸贴脸生活”的上海人,为了维系邻里与家庭关系而习得的生存智慧吧。
就好比那场吃饭戏,周野芒和茅善玉两位资深艺术家之间,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将中老年人之间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心照不宣的默契,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正是上海男人对待情感的特点:含蓄、体面,却在细节处流露出脉脉温情。
又好比电影里的老汪,眼前总是出现亡妻素娟的幻象。其实也是因为他一直心怀愧疚——妻子在世时,最大的未完成心愿就是儿子的终身大事。而现在,他能为妻子做的只有每周更换一次檀香皂。那一天,老汪换完香皂,心里总是感觉“不上不落”,他决定:要去相亲角,要把妻子的夙愿变成自己的使命!所以每当牵涉到儿子的婚事,素娟的幻象就会在他面前出现。“这是妻子给老汪的隐形压迫,也是老汪对素娟的追思。”
通过老汪这个角色,周野芒希望向全国观众传递一个更真实、更多元的上海男人形象。他们并非只有精明、算计,更有为家庭付出的责任感,有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以及一种懂得“让”与“实惠”的温柔智慧。
![]()
上图:周野芒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不要忘掉你从哪里来
从90年代的《股疯》,到近年现象级的《爱情神话》,再到如今的《菜肉馄饨》,周野芒是沪语电影两次浪潮的亲历者与重要参与者。“我出生在上海,但小时候不会说上海话,有段时间还被同学看不起——不是觉得我是外地人所以看不起我,是觉得我在装,明明会讲却不讲——其实沪语我是后来才学的。”
他认为,用沪语电影来推广沪语,是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作为上海人来说,要把根立住,叫立根、爱根、保根,不要去毁掉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不要忘掉你从哪里来。”
但他并不保守。他强调,守根不等于固步自封。“如果你死死地抓住一个根,哪里都不去不发展,也是不对的。你心里只要爱它就可以。”这种开放的心态,体现在他的演艺实践中。他曾在电视剧里学说南京话,为了拍戏一个字一个字地请老师教重庆话。对这位艺术家而言,方言是角色的血肉,是文化的瑰宝,每一种都值得被尊重和学习。
如今,海派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而沪语电影的复兴,正是“把它捡回来”的努力。上影近年来连续投拍沪语影视作品,周野芒参演了其中绝大部分,从《爱情神话》《好东西》到《菜肉馄饨》,再到明年计划中的《拼桌》(虽然不是全讲沪语但故事发生在上海),他几乎成了海派电影复兴的一面旗帜。
![]()
链接:
周野芒,1956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文艺家庭。21岁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担任话剧演员。1986年,他因在话剧《中国梦》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90年代,他凭借为译制片《成长的烦恼》中“迈克”一角的配音而广为人知。1998版《水浒传》中,他饰演的豹子头“林冲”一角火遍全国,其形神兼备的演绎至今仍是无法逾越的经典。近年,周野芒活跃在话剧和影视双舞台,并凭借在电影《爱情神话》中的精彩演绎,成为海派男人的代表。
![]()
演员海清亮相上海,四度复排的国话经典《死无葬身之地》沪上开演在即
朱媛媛去世半年,辛柏青、李乃文为何两度现身此处?
突发意外!歌手“阿珍”送医抢救十余小时后,不幸去世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