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明哲导演此次为上海观众带来的,是历经四度打磨后最为成熟的版本。
文 | 阿 布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也将重磅推出存在主义巨作《死无葬身之地》——这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重排的经典话剧,将于11月14日至16日登陆上音歌剧院,以“残酷”触动思索的警钟,并向始终追求永不妥协自由意志与和平世界的人们献上诚挚礼赞。
![]()
剧组现身上海。摄影:吴轶君
11月13日上午,该剧以超豪华阵容出席媒体见面会,导演查明哲率国家话剧院演员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章劼、徐卫、褚栓忠、邹易道、史光辉、梁家桐集体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介绍这部经典重排的台前幕后。
四度复排,再现萨特经典
《死无葬身之地》由让-保罗·萨特创作于1946年。作为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旗手,萨特并非书斋里的思想家——二战期间他的亲身经历催生了这部不朽剧作。
《死无葬身之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时的法国,五名抵抗组织成员被捕,面临酷刑与死亡。敌人只有一个目的:撬开他们的嘴,找到其队长的下落——要么开口换取苟活,但意味着背叛与精神死亡;要么沉默守护秘密,但意味着肉体的毁灭。
不同于一般二战题材剧作,《死无葬身之地》不着力于描绘战争的宏大场面,而是将故事聚焦于一间密闭的阁楼,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在这里,人性被置于高压容器中挤压,英雄也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会恐惧也会动摇的个人——萨特试图通过剧作告诉观众:人并非生来就是英雄或懦夫,而是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不断地自我塑造与定义。
![]()
演员海清在发布会上。摄影:吴轶君
1997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次排演了话剧《死无葬身之地》的中文版。从首演至今,已经28年过去,28年间,这部话剧历经四度复排,已经成为导演查明哲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每一次复排,都被他视为一次“在悬崖上的攀爬”,既是对经典的再度仰望,也是呼应当下时代的二度创作。
![]()
新版剧照
查明哲导演此次为上海观众带来的,是历经四度打磨后最为成熟的版本。他延续了“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攀爬、跳跃”这一贯穿始终的诗化“形象种子”,并在此基础上,以“深掘有哲思的内涵与人物,精造有意味的形式和情境”为创作理念,为上海这座具有独特哲学气质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量身呈现了一场直击灵魂的视听与思想盛宴。
![]()
新版剧照
舞台设计上,创新构建的“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双层空间结构,通过粗粝纱幕和精妙光影,将萨特的哲学意象进行了震撼的视觉转化。楼上囚禁着精神自我审判的游击队员,楼下则是进行肉体酷刑的审讯室。两个空间通过光影互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隐喻,象征着肉体与精神、囚禁与自由、善与恶的模糊边界,这一设计在上海的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
査明哲导演在发布会上
查明哲导演在发布会上表示:“炼狱和地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炼狱是人在真正升华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洗净和回顾;而陷入到地狱那是一种折磨,是人遭受的惩罚。现在我们把楼上的炼狱、楼下的地狱更加明确(区分)。”
除了舞美上的革新,本次复排更是一次薪火相传的艺术实践。1997年首演版的主演冯宪珍、韩童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多次亲临排练场,为新一代演员说戏、传递经验。这种跨越近三十年的戏剧精神传承,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让不同代际的戏剧人,共同完成了这次艰难而意义非凡的“攀爬”。
“走进炼狱”是怎样的感觉?
像这样一部思想深刻的戏剧,最终需要演员用血肉之躯去印证。发布会上,几位主演分享了他们塑造角色时的感悟,让观众一窥这部话剧对表演者的巨大挑战。
![]()
海清饰演女主角吕茜
饰演女主角吕茜的海清说:“我与这部戏的缘分始于1997年,那是我来北京看的第一部话剧。28年后能饰演吕茜,是我之前不敢想的。”
从“眼里只有爱情光芒”的少女蜕变为“以沉默为武器”的战士,在此过程中,海清需要精准呈现角色内心的“攀爬”。
“导演一直要我剥离掉表面的情感渲染,以表达内心撕裂般的痛苦与冰冷的理性抉择之间的残酷张力,来阐述戏剧自身的主题。”海清说,这样的表达可以让观众了解,并非英雄主义突然觉醒了,而是人性深处对自我尊严的坚守,在不断加强。
![]()
新版剧照
这样“不动声色”的成长,国家话剧院演员邢佳栋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饰演的卡诺里是一位希腊裔的法国抵抗运动战士,他就在排练和演出中,不断体会这位“异乡人”的生存逻辑,也因此当最终的毁灭来临时,他并未用声嘶力竭的呐喊去表达尊严,依然在内敛中展露血性。“他是狱中的哲学家,又像冷静的棋手。”邢佳栋说,这个角色其实体现了萨特的很多哲学思想。
![]()
新版剧照
饰演昂利的查文浩和这部戏的缘分更是特别——7岁时,他跟着导演父亲查明哲,声音出演了剧中少年弗朗索瓦——这一次,他要饰演的却是亲手扼杀弗朗索瓦的昂利。“我经常在排练的时候有点恍惚:记忆中我应该站在弗朗索瓦的位置,但事实上我站在昂利的位置。这两个角色置换的演出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死无葬身之地》,其实我们在作为受害者的时候,可能同时也是施害者。这种辩证的感觉是我在演出中获得的全新的体验。”
对于观众而言,观看《死无葬身之地》也是一次充满挑战的体验——每当舞台上出现“暗房”,探照灯就会对观众席进行扫射,当安全的观演距离被打破,这种安排强迫每一位观众都无法置身事外,必须与剧中人一同,面对生与死的终极抉择。
![]()
新版剧照
1946年,让-保罗•萨特曾在该剧首演时告诉记者,自己在剧中刻意让观众观察的是“极限的情境以及处在这种情境中的人的反应”,“剧中人提出的问题在全世界折磨过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即‘我们如何禁得住拷打’”。
在查明哲看来,这部话剧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觉得现在的人虽然身处和平年代,实际上我们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经历着不同境遇下的选择——什么时候是必须要挺身而出的,什么时候在面对物质时保持人的基本尊严,等等等等,都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不断在遇到的问题。”
![]()
![]()
莫言穿鲁迅同款背心出镜,作家们的“网速”都好快啊!
深挖 | 上海演员王传君:内娱“耿直boy”,不惑之年终获国际大奖
多位名人骨灰盒被盗,家属含泪公开此事,疑与柬埔寨诈骗集团有关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