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城市还封路办马拉松吗?”最近刷到不少跑友的灵魂拷问。放在前两年,这根本不是问题——每到周末,主干道交通管制、景区旁酒店价格翻倍、朋友圈被完赛奖牌刷屏,连楼下烧烤摊都挂着“跑马能量套餐”的横幅,整个城市都被跑步党“占领”谁都不能否认,马拉松曾经是门好生意。参赛者要交报名费,企业愿意砸赞助,更关键的是上万人带来的“消费风暴”。
今年无锡马拉松3.5万名参赛者,光赛事期间就直接花掉5亿元,人均消费高达1.4万元,住宿、餐饮、旅游全链条被激活。
![]()
对城市来说,既能打响“国际范”名头,又能实现体育与文旅的双重曝光,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更是免费流量,怎么算都像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利益驱动下,马拉松赛事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国共举办749场路跑赛事,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就有330场。
但繁荣背后,是大量低质量赛事的滥竽充数。有的赛事为了省钱,补给站隔三公里才设一个,选手渴得直咽唾沫;有的计时系统频繁出故障,上千人的成绩算错闹成笑话;更有甚者盲目追求“国际范儿”,花大价钱邀请外籍选手,最终领奖台上全是黑人选手,成了变相的“扶贫项目”。
![]()
淘汰低效供给的同时,也让真正懂运营的赛事脱颖而出。厦门马拉松把9公里精华段设在环岛路,蓝色大海、金色沙滩与绿色草地完美融合,“黄金海岸线赛道”成了独有的标签;长沙马拉松更懂吃货的心,把臭豆腐、糖油粑粑搬进补给站,跑完还能顺路吃顿香菜牛肉,让赛事充满烟火气。
这些赛事的成功秘诀很简单:不是让城市蹭马拉松的热度,而是让马拉松成为城市的专属名片。
其实,不卷马拉松,城市照样能靠体育做好营销。贵州村超和江苏苏超就交出了满分答卷。贵州村超没有追求专业赛事的排场,而是把足球赛办成了黔东南民族文化大秀,侗族大歌、苗族芦笙穿插其间,单赛季就吸引游客2000万人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