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魏湾镇赵士甫小学教师 鲁显智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日常教学中我时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如何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当我翻开张华老师的《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时,犹如在茫茫的教学之海中找到了一座明亮的灯塔,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要革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拥抱创造。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内容,老师注重字词的讲解、语法的分析及课本的背诵。但它具有局限性,张华老师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造,不要执着于固有知识的死记硬背,落在应试教育的窠臼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敢于质疑。例如在教古诗词时,以往我只单纯地讲解诗词的含义、作者的背景以及诗词的意境。读完这本书后,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画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画面中黄鹂在绿柳枝头欢快地歌唱,白鹭在蓝天中自由翱翔,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诗词,而是尝试着用自己的心去触碰诗词的意蕴,同时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老师倒是省事了,可这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张华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进而环境。在教学中,我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会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如让他们进行小练笔写作、课外阅读比赛、诗歌朗诵等;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会给予更多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通过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潜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除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还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综合学科,其中语言运用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中,张华老师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文字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注重阅读。阅读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班级里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我还开展学生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好书及读书心得。通过阅读,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和语言表达方式,拓宽了视野,还提高了思维能力。其次,加强写作训练。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写作是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命题作文,而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我会让学生写日记、写童话、写自己的生活故事等。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语言表达也更加流畅、生动。
读完张华老师的《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我深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这本为指导,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培养核心素养,创造着长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