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妈今年52岁,做饭一向是家里的“一把好手”,可最近她总觉得腿脚发麻、手腕隐痛,每当夜深人静时,这种疼痛就让她辗转难眠。
家里人还以为是年纪大了“风湿”缠身,谁曾想,邻居方阿姨也是类似症状,却被查出是糖尿病并发症。
不少中老年朋友平时觉得偶尔一阵疼痛“忍忍就过去了”,但你可知道,有些部位反复疼痛,其实是在“报警”:糖尿病并发症悄悄上门了。尤其是以下4个部位的疼痛,可能正在指向身体的“危险信号”,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你能猜到是哪几个吗?
![]()
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慢性疾病,但它的“杀伤力”往往不止于“血糖高”这一个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并发症状,但初期常常被误以为是简单的劳损、风湿或神经炎,从而延误了最佳的干预时间。
实际上,糖尿病并发症最大的危险恰恰在于“隐匿性”:它可以在你不注意时悄悄侵蚀身体,以疼痛、麻木为信号,逐步累及多个系统。
医学普遍认为,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微小血管,导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并引发诸如肢体麻木、刺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更可怕的是,许多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见的“局部疼痛”反而成了身体的求救信号。哈佛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指出,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最初往往以疼痛或异常感觉为主,比例超过70%。
手脚刺痛、麻木
手脚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常见“重灾区”。高血糖损伤神经末梢,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表现是手指、脚趾会有“蚂蚁爬”一样的刺痛感,有时甚至麻到无法入睡。
研究显示,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分阶段出现手足麻木或刺痛,一旦发展为疼痛或感觉减退,往往预示并发症已较为明确。
小腿肚、关节深夜隐痛
如果夜深时小腿骨头“隐约胀痛”,或者走路时间稍长“膝盖发酸”,很可能和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有关。
这种疼痛不像急性炎症那样“剧烈”,但时常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据《中华糖尿病杂志》报道,糖尿病患者下肢疼痛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18.4%,尤其合并高血脂、高血压者更需警惕。
![]()
背腰闷痛、酸胀
很多糖友会忽视“腰背部的不适”,其实这也是肾脏微血管损伤早期表现。肾脏由无数细小血管组成,长期高血糖导致肾脏供血障碍,引发“隐性肾病”,常见症状为背部闷痛、酸胀。
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腰背部不适发生率高达37%。所以,别只顾着补钙,反复腰背酸痛时,及早查查“尿蛋白”更关键。
![]()
胸口刺痛、心区剧痛
如果近期常感到“心口刺痛”甚至活动时“憋闷、疼痛”,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糖尿病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高血糖致动脉粥样硬化,容易诱发“心绞痛”“心梗”等并发症。
北京市协和医院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心梗发生率比一般人高2.3倍,心前区反复疼痛、呼吸不畅都是危险信号。
![]()
面对这些“疼痛”,我们不能仅靠“多休息、多喝热水”来安慰自己。医生建议,一旦出现上述部位的异常疼痛、麻木持续超过2周,务必合并自身糖尿病病史,及时去医院做相关检查。
血糖监测,定期复查。建议每月至少自测2-4次血糖,半年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合理饮食,远离高糖高脂。多吃全谷类、蔬菜、优质蛋白,限制油炸、甜食、加工食品,保持体重稳定。
![]()
规律运动,提升神经修复力。建议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步走、太极拳,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损伤。
定期足部、肢体检查。糖尿病足是最易被忽略的隐患。每天检查足部皮肤、活动度,有无破损、颜色改变,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
良好情绪,减少压力激素上升。长期压力会反向升高血糖,保持愉快心态,适当社交、听音乐都有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