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财政部长在欧盟会议上甩出“我不要中国的垃圾”这句话时,不少人以为只是情绪化的表态。然而紧随其后的,是一整套对中国商品的限制政策,关税、技术、供应链,一个不落。
而这种“夹枪带棒”的围堵行动,正让人联想到二战时期的轴心思维:一边结盟,一边设套。问题是,这回德国真能全身而退吗?
![]()
欧盟集体“围堵”,为谁出手?
德国最近的表现,跟它曾经强调的“务实主义”不太一样。财政部长林德纳在欧盟财长会议上不仅口出狂言,还推动取消跨境电商包裹的免税额度,等于直接对准了中国商家发货的“最后一公里”。
这个提议一经提出,法国、荷兰、波兰等国立刻响应,看上去像是一次“集体自律”,但背后动机并不复杂。
欧盟电商滞后不是一天两天了。在全球市值前十的电商平台中,几乎没有一家来自欧洲。过去五年,欧洲本土线上消费增长缓慢,反倒是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借着性价比和物流优势迅速占领市场。
![]()
欧盟不是没尝试过反击。设立数字税、强化数据监管、打击“低价倾销”标签,但效果都不理想。于是这次换了个“物理封锁”的思路:从免税政策下手,直接提高入境门槛。
而德国在其中的角色尤其突出。作为欧盟经济龙头,它的表态常被视为“风向标”。林德纳的发言虽粗鲁,但背后是系统化的政策部署。德国政府正在起草新版对华战略文件,明确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对手”。这是继“脱俄”之后,德国第二次进行国家级的“依赖剥离”。
但这里有个问题:德国真能承受“脱中”的后果吗?
![]()
三大陷阱,德国走得越深,越难回头
德国的对华政策正掉进三重陷阱,且每一个都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误判的后遗症。
首先是经济方面,德国制造业的强大,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中国市场的支撑。2024年,中国连续第八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宝马、大众、西门子在中国的营收占比高达30%以上。不仅如此,德国中小企业在中国的上下游供应链已经高度整合,任何形式的“去中国化”都将打乱生产节奏,推高运营成本。
![]()
而德国金融系统也无法独善其身。德意志银行、安联、慕尼黑再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早已在中国布局深远。若脱钩加剧,这些机构将面临资产缩水和风险敞口扩大。目前,德国商会最新调查显示,超过68%的在华德企反对“政策脱钩”,担心“经济安全”被政治干扰。
其次德国对中国态度转向强硬的背后,是对美国安全承诺的高度依赖。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几乎全面转向北约框架,重启军费扩张,部署美制武器系统。这种安全上的依赖,正在向经济领域延伸。美国希望欧洲在对华问题上统一战线,而德国正在逐步配合。
![]()
问题是,欧盟并非铁板一块。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曾公开反对“盲从美国”,强调“欧洲战略自主”。匈牙利、希腊等国也继续保持与中国的投资合作。这种内部不一致,将削弱欧盟在全球博弈中的统一性。德国若继续将对华政策当作“投名状”,只会在战略上失去独立判断力。
再者是产业链断裂。德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离不开中国的资源供给和技术协作。以电动汽车为例,中国掌握全球约70%的稀土加工能力,超过60%的电池材料产能。若德国全面“去中”,将不得不向成本更高、效率更低的供应商转向,势必影响产业竞争力。
![]()
更何况,在5G、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上,德国并未形成完整生态。移除华为与中兴的设备,看似是政治表态,实则是技术倒退。德国电信行业协会曾警告称,“全面替换中国设备将耗费数十亿欧元,网络性能将下降20%以上”。这不是升级,而是自我削弱。
这三大陷阱交织在一起,让德国的“去中国化”路径充满风险。而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中国,而是在德国对“依赖”两字的误读。
![]()
从“依赖恐惧症”到“政策误判”,德国在转移什么?
德国之所以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对手”,表面看是对经济安全的担忧,实则是俄乌战争带来的心理投射。德国曾深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结果在战争爆发后被迫转向高价能源市场,付出沉重代价。于是,这种“被绑架”的恐惧被转移到了中国身上。
![]()
但问题在于,中德之间并没有像俄德那样的地缘冲突,也不存在能源主导权的不对称。两国经贸关系长期表现为互利共赢,中国也从未在关键时期“断供”或“绑架”德国市场。所谓“风险”,更多是心理层面的自我设限。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制度性不信任”正在反噬德国自身。通过政策“去依赖”的同时,德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正在被削弱。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德国制造业出口同比下降近4.7%,其中对华出口降幅高达12%。而与此同时,中国对中东、非洲、东南亚的出口持续增长,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格局。
![]()
德国其实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在国内政治压力和跨大西洋联盟的双重作用下,理性的声音被边缘化。而真正受伤的,是德国企业,是普通消费者,是德国作为制造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讽刺的是,德国喊着“脱钩”,但在某些领域却更加依赖中国。例如锂电设备、工业自动化组件、高端精密零件等,德国工厂依然大量采购中国制造。这说明,市场和技术的黏性,不会因为一句政治口号就自动消失。
另外,结合最近局势,当初的“二战轴心国”日本,如今也在围攻中国。高市早苗试图用“安全焦虑”换取内政支持,同时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形成对中国的战略挤压。
![]()
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软围堵”方式,与当年轴心国在亚洲的战略野心并无本质不同,只是换了面具和手段。
结语
面对来自德国、日本等老牌强国的集体施压,中国没有必要亦步亦趋,更无需情绪化应对。世界变局之下,最重要的是看清方向,走好自己的路。
无论是经贸脱钩、技术围堵,还是话语挑衅,本质上都是外部焦虑的投射,而不是中国发展的终点。真正的对策,是保持战略定力,夯实内生能力,才是破解外部包围圈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