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凭借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中试平台,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名单(第一批)公示》,服务领域覆盖化妆品、食品及添加剂、生物制药等三大核心赛道,且以“五星”上榜。这一“认定”不仅是国家对华熙生物科研实力的权威认可,更呼应了国家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
![]()
此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到2027年培育20个以上生物制造中试平台,打通“小试验证-中试扩大-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1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5%的背景下,华熙生物的中试平台入选,为破解合成生物产业化难题提供了标杆式的样本。
同时,随着国内外生物制造热潮涌来,更需冷思考,切忌概念炒作,特别是投资驱动下的营销乱象。中国的生物制造一定会大有所为,但更需硬核科技、真正创新,厘清边界,回归本质。而且,也要重视监管标准的缺失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分歧等关键问题,从而助力华熙生物所在的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
首批入选“国家队”:华熙生物引领合成生物领域产业创新
中试,即中间性试验,是实验室科研成果迈向产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必经桥梁,因其高成本、高技术难度和高风险,常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为破解这一瓶颈,今年6月,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部署开展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培育工作,目标是到2027年培育20个以上此类平台,以此支撑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
华熙生物的全球最大合成生物中试平台,首批入选国家级公示名单,具有双重深意。首先,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中试环节在生物制造产业生态中核心地位的充分肯定,政策导向明确,旨在系统性补齐从科研到产业的转化短板。据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1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中试能力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这标志着华熙生物的前瞻性战略布局与国家产业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该平台于2024年6月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其规模和能力在政策出台前便已成型,展现了华熙生物的远见卓识。作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合成生物中试平台,它是产业转化的“超级连接器”,此次入选,不仅是对华熙生物硬件实力和运营模式的官方认证,更为华熙生物在未来的政策红利下,发挥更广泛的行业赋能作用铺平了道路,有望从企业平台升级为服务全国的国家级产业基础设施,成为引领合成生物领域产业创新的新引擎。
![]()
细胞工厂引擎:华熙生物引发深刻的产业范式革命
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华熙生物合成生物中试平台,以其“全球最大”的规模,实质上是生物制造领域的“细胞工厂引擎”和“生物铸造厂”。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科研成果的孕育到最终实现产业化,这一过程需要历经理论研究、中间性试验(中试)以及产业化三个关键阶段。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前两个阶段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们负责从0到1的物质发现,或是从毫克级到克级的实验成果。而后,企业则凭借其在产业转化方面的经验和实力,承接这些科研成果,进行从克级到公斤级的工艺放大和应用开发,并最终完成到吨级或更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转化。
科研成果只有经过中试的严格筛选和验证,才能顺利过渡到产业化生产阶段。因此,科研成果能否成功实现产业化,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然而,对于大部分科研机构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去完成合成生物科研成果的中试。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的转化过程中,中试环节的高成本和复杂工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甚至被称为合成生物产业化过程中的“死亡之谷”。
特别是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对中试环节的要求极高,工艺更复杂,投入成本大,使得中试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尽管理论上全球60%以上的重要化学品、燃料、天然产物及原材料等都可以通过生物合成的方法得到,但现实中真正实现的生物合成制造却不高。所以,合成生物技术在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之间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急需华熙生物这样具备强大产业转化能力的企业来引领突破。华熙生物的这个平台,实质上是一个“生物铸造厂”,它的产品不是瓶瓶罐罐的化妆品,而是生产化妆品核心原料的“母机”与“工艺”。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华熙生物在天津打造的全球最大合成生物中试平台,绝非一次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一次深刻的产业范式革命。华熙生物精准地抓住了合成生物学从科学走向工程的关键环节,以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将中国美妆乃至生物制造产业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华熙生物这一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实验室里以克计量的合成生物成果,放大到可商业化、以吨计量的稳定生产工艺。
![]()
总体来说,华熙生物的中试平台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规模与能力全球领先:该平台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拥有64条中试生产线,能够承接医药级、护肤品级、食品级等多种生物活性物原料的中试及小规模商业化生产,覆盖领域广泛。
二是,“平台化”与“柔性化”创新设计:这是该平台区别于传统中试设施的关键。“平台化”意味着华熙生物的这一平台不仅能服务内部研发,更向高校、科研院所及全社会开放,提供从“菌种培养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中试解决方案。“柔性化”则通过“模块化”和“抽屉式”设计,实现了不同产品、不同工艺生产线的快速切换,极大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和应对多样化研发需求的能力,如同一条可以灵活重组的高级生物制造流水线。
三是,打通产学研,降低产业化风险:华熙生物的这一平台通过成果转让、合作开发、委托中试等多种模式,为科研机构提供了验证技术可行性和核算成本的真实场景,大大降低了其产业化的风险和门槛。比如,仅仅在投产半年后,华熙生物的该平台就已承接30余项生物制造领域项目,服务高校、研究院所以及初创团队等十余家客户,有效串联起行业上下游。
四是,兼具智能化与科普功能:华熙生物的这一平台融合了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并建设了全球首座具有公益属性的生物制造5.0科技馆,在推动产业转化的同时,致力于合成生物技术的科普推广,培育产业发展的社会土壤。
简而言之,华熙生物中试平台的建立,不仅仅是产能的扩张,更是一次深刻的产业范式变革。华熙生物通过这一平台,可将美妆、食品、医药等产业的原料获取方式,从依赖传统动植物提取,转向在洁净的发酵罐中由“细胞工厂”精准合成,从而实现更绿色、更安全、更高效的生物制造,并有效降低碳排放。
亟需厘清边界:华熙生物坚守合成生物的创新本质
随着合成生物产业的提升,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成生物学的热度也随之攀升,其概念在创新医药等领域也存在着被泛化甚至被滥用的现象。
比如,严格意义上来讲,并非所有涉及基因改造的生物制药都能称为“合成生物学创新药”,清晰界定其边界,对于引导投资、规范研发和理性期待至关重要。真正的合成生物学创新药,核心在于应用工程学原理,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不存在的、可编程的生物系统,它不仅仅是修改单个基因,而是像搭建电路一样,在细胞中创建包含逻辑门的基因回路,使细胞能够执行复杂的计算和决策。
根据相关信息显示,典型案例如Synlogic公司开发的工程化活体生物药SYNB1934,这是一种被植入合成基因回路的工程化益生菌,能在患者肠道内感知并消耗有害的苯丙氨酸,用于治疗苯丙酮尿症,相当于在体内部署了一个微型的、可自动响应的“生物工厂”。相比之下,许多被标榜为“合成生物学”的药物,实则更接近传统生物技术范畴,例如mRNA疫苗本质是化学合成的核酸递送,不涉及复杂的基因回路或生物系统设计,是杰出的生物技术产品,但并非典型的合成生物学应用,不应归类为合成生物学。这种概念混淆源于投资驱动下的营销需求、监管标准的缺失,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分歧。
越是生物制造热潮涌动,越是需要硬核科技和真正创新。而且,需要建立更清晰的判断标准,回归合成生物学的工程本质。
对于华熙生物这样的“货真价实”的中试平台而言,厘清这一边界同样至关重要。华熙生物的该平台在服务未来真正的合成生物学创新药,例如需要复杂发酵工艺的工程菌药物时,其“柔性化”和“模块化”的设计将能更好地适应这类前沿产品的中试需求,确保华熙生物的资源投入到最具变革性的创新方向上。
总之,华熙生物全球最大合成生物中试平台入选国家首批名单,是我国强化生物制造战略竞争力的一个缩影。华熙生物率先以前瞻性的基础设施投入,精准地卡位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隘口。与此同时,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保持理性,在拥抱合成生物学巨大潜力的同时,严格区分真实创新与概念炒作,将宝贵的资源聚焦于那些能够带来范式变革的真正创新性突破上。当华熙生物坚实的中试能力与严谨的科学定义相结合,中国才能在波澜壮阔的生物制造时代,从追随者华丽转身为引领者。
(本文作者为财经作家、前媒体人江湖散人,著有多部财经著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