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阿姨今年58岁,是个平时爱穿花布鞋的南方大妈。最近,她发现自己的脚趾总觉得麻木沉重,有时候甚至有点疼。起初她没太在意,只当是天气凉了,血液循环变差。
谁料不久后,大脚趾指甲开始变色脱落,小脚趾的皮肤莫名裂开,竟还流了点脓。女儿催着她去医院,她却觉得“不碍事,忍忍就好,老了总有点毛病”。
直到一天起夜时,猛地发现脚背变乌、触感生冷,吓得赶紧找医生。
李阿姨的遭遇,绝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近1.2亿糖尿病患者中,约15%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糖尿病足。而大部分患者就是因为“忽视脚部的小问题”,导致本可逆转的病情逐渐恶化。
医生提醒:如果脚上有7种异常表现,一定要尽早就医,否则很可能把自己拖成糖尿病足,甚至危及生命!
脚部异常:糖尿病足的早期“警铃”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足只有重度患者才会遇到,其实隐匿的“脚部微变化”,往往是危险的前哨。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60%以上的糖尿病足病例,最初仅表现为肢体麻木、皮肤起泡或指甲异常。这些表现常被误以为普通冻伤、真菌感染或皮肤病,殊不知背后反映的是末梢神经和微血管的损害。
![]()
医学上指出,“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慢性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高血糖长期存在,脚部最先受到损害,微循环障碍让组织缺氧,神经病变使疼痛和温度感知减退,更容易小伤变大伤。中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可高达15%—20%,是普通人群的40多倍。
持续麻木、刺痛或烧灼感:这种“袜套样异常感觉”,很可能已经累及神经,约75%患者早期有此表现。
反复破溃难愈:小的伤口反复化脓,2周以上难以愈合,背后多为微血管堵塞。
皮肤颜色发暗或变紫:脚背、脚趾由粉变紫、变青,属血流障碍警示。
温度觉下降或皮肤发冷:摸脚比手冷得多,温度感知不敏感。
脚面、脚趾指甲变形、增厚或脱落:真菌感染常见,但糖尿病患者持续出现要排查血管病变。
脚部水肿或压后不回弹: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水肿。
局部有恶臭或分泌物流出:一旦有流脓、异味,是感染甚至坏死的前兆。
看到第五条可能很多人会忽视,其实不少患者正是指甲异常才被及时发现!别等症状从轻到重,否则发展到坏疽、溃烂,再好医生都“回天乏术”。
有人会问,不就是脚有点问题吗,过段时间能不能自己好?现实往往比想象残酷。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足部严重感染或溃疡,1年内的截肢率高达16%,5年内的死亡率接近50%。
![]()
比癌症还“毒”,因为截肢让许多原本还能自理的老人,迅速失能、抑郁,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而更可怕的是,许多糖尿病足在早期都有可逆转的机会。只因主观拖延、侥幸心理,导致“拖”出严重后果。
一项覆盖上海、北京等6大城市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在糖尿病足住院患者中,60%以上求医时已经溃疡或出现感染,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没有办法有效预防,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一致强调:日常管理+规范干预,能让糖尿病足发病率下降50%以上!
每日自检脚部:睡前检查皮肤、指甲,有无裂口、红肿,任何“不同寻常的感觉”都应担心。
血糖达标管理:保持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充分延缓微血管损害。
![]()
科学选择鞋袜:选合脚、柔软、不磨脚的平底鞋。建议选择无缝袜,防止摩擦伤口。
干燥卫生,防真菌感染:如脚多汗、易湿,建议涂抹干粉,每天换袜,防“香港脚”恶化。
不自行处理鸡眼、老茧、甲沟炎:这类问题应到医院专业处理,避免感染扩大。
![]()
定期医生评估神经、血管健康:建议半年查1次足部血流、神经传导等。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越不稳定者,筛查频率更应增加。
一旦发现破溃、皮肤变色、麻木、流脓,必须尽快就医!早一天,预后就好一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