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退休的王大爷最近总觉得左脚有点不对劲。起初只是偶尔胀痛,没当回事,谁料一天傍晚,他发现左脚小腿浮肿、皮肤微微发紫,甚至隐隐发凉。他觉得是不是走多了,但老伴一摸惊呼:“这脚咋这么冰!”
第二天去医院,医生一查,很快皱起了眉:“王大爷,你这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典型表现,幸亏来得及时!”王大爷一听,心里直打鼓“血栓?这不是大病吗?要是再晚点,会出啥事?”
很多中老年人都像王大爷一样忽视了脚部异常信号。其实,血栓不止是老年人专属,长期久坐、肥胖、不运动,熬夜压力大的人也会中招。
更可怕的是,有些血栓“悄无声息”,但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那么,脚上一旦出现哪些现象,可能是在发出血栓警报?出现后我们该怎么办?
很多人并不了解,尤其是第3种表现,往往最易被忽视。今天这篇文章,希望能帮你把血栓扼杀在“苗头”阶段!
脚是人体循环的“最远端”,一旦静脉血流不畅,很容易发生“血管堵塞”。我国一项针对3万多名中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约80%曾出现脚部异常,却只不到三成引起足够重视。
医生指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和术后卧床等都是高危因素。如果你最近有这些经历,脚部出现以下表现,一定要尽快筛查:
![]()
单侧脚趾或小腿突然发红或发紫,皮肤变色且伴有温度下降,摸起来比另一侧冷;局部肿胀且疼痛,尤其是晨起或长时间坐立后更明显;浅静脉清晰可见且压痛,尤其是在脚背、跟腱部位;脚部水肿无法缓解,穿袜子后留下明显勒痕。
行走时酸胀沉重,休息后也不容易缓解
医学上,这些表现大多和深静脉血栓、浅静脉炎症相关。血液像小河,遇到栓塞就会积水反流,表现为皮肤颜色、温度、形态异常。
不要低估这些“小毛病”,一旦血栓脱落,最可怕的是随血流进入肺部引发肺栓塞,死亡率高达30%。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和及时体检,对于降低血栓风险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如果尽早发现并改善生活习惯,短短1-2个月,身体会发生这些积极变化:
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肢端不适感明显缓解
一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2022年数据表明,坚持每天快走半小时(速度以能说话为宜),下肢血流速度平均增加18.7%。脚部发凉、发沉的症状明显减轻。
![]()
腿部水肿消退,血管弹性增强
香港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控制盐摄入、理性补水、避免久坐,4周后,受试者脚踝水肿指标平均下降12.8%。血压与静脉弹性同步改善。
疼痛敏感度与再发风险降低
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循证研究指出,经规范抗凝治疗后,60%以上患者在6周内疼痛缓解,并再发概率降低一倍以上。只要配合生活调整,这一疗效更显著。
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比如有“三高”问题、长期慢性疾病、家族史、肥胖,建议按医生指导定期体检筛查下肢静脉情况,早发现、早干预,效果最佳。
![]()
许多患者遇到血栓报警表现最担心:“是不是要终身吃药?”其实,科学干预+良好生活习惯,绝大多数血栓“早期可控、防患于未然”。以下经验建议,既简单又实用:
主动活动腿脚
坐45分钟左右起身活动5分钟,简单踢腿踏步,每天快走、游泳、骑行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帮助血液循环。
均衡饮食、控制盐脂
增加高纤维、优质蛋白摄入(如瘦肉、豆制品、蔬果),减少高盐、高脂肪及高糖食品,盐摄入尽量控制在5g/天以内。
警惕烟酒和慢病管理
禁烟限酒,控糖控压,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有异常情况早就医。
![]()
穿医用弹力袜/抬高腿部
长期卧床患者、下肢静脉功能障碍者应遵医嘱穿弹力袜,休息时或睡觉前把腿垫高10-15厘米,有助于静脉回流
身体信号要警觉
出现单侧脚肿、发紫或持续疼痛等异常,必须及时到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筛查,切勿自行用药或按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