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军工领域一直是由国家主导、大型防务集团盘踞的“堡垒”。然而,当前的地缘政治变局与技术革命正在催生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一些聚焦于新兴科技的初创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军军工产业。当前,欧洲这些规模小、转向快、思路活的创新力量,凭借其在人工智能、自主系统、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的优势,不仅挑战着传统军工巨头的市场地位,更在重塑欧洲的国防安全生态与战略自主路径。
![]()
2025年5月13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西班牙国际防务与安全博览会上,与会者观摩无人机产品
新生态的崛起
近年来,欧洲军工创业投资正迎来爆发式增长。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2024年对国防相关公司的风险投资跃升至31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33%。从2021年到2024年,对欧洲国防初创企业的投资是此前3年的5倍。
德国初创企业的表现尤为抢眼,包揽了总融资额的近九成,凸显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成立于2021年的德国赫尔辛公司已成为欧洲最具价值的国防科技独角兽企业,2025年6月,其估值已达到120亿欧元。该公司最初专注于开发用于武器系统的AI软件,现已将业务拓展至无人机、战机和潜艇领域。2024年,赫尔辛向乌克兰交付了4000架AI驱动的HX-2无人机,并计划在德国南部建设新工厂,实现月产1000架的目标。
除了赫尔辛公司,其他德国初创公司也展现出多样化的技术路径。Quantum Systems公司专注于电动垂直起降侦察无人机,其产品已获得德国联邦国防军及多个盟国的订单;ARX机器人公司致力于开发出高度模块化的无人地面车辆,用于后勤运输、伤员后送等任务,并已在乌克兰战场接受实战检验;Alpine Eagle公司专注于空对空反无人机系统,其创新的“空中架构”旨在克服地面雷达的盲区限制。法国初创公司SiPearl作为欧洲处理器倡议的工业化实体,获得了欧盟大量科研经费支持,致力于开发兼具军民用途的“主权”处理器Athena1,计划2027年投入商用,以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离不开欧洲官方层面有意识的引导与支持。欧盟层面,欧洲防务基金等机制鼓励跨国合作与研发。2024年,欧盟投资银行取消了对军民两用技术项目的投资限制,并联合发起设立1.75亿欧元的国防股权基金,旨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在国家层面,德国政府启动千亿欧元的“特别基金”用于国防现代化,法国也宣布大幅增加国防预算。这些举措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早期订单。
多重因素驱动
欧洲初创企业大力进军军工产业,是技术、市场、资本与战略四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技术平民化与军民两用趋势降低了门槛。开源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使初创公司能以较低成本开发专业军事模型,并能根据战场反馈进行快速迭代。商用卫星、低成本无人机等民用技术的成熟,使其能直接应用于军事场景,如侦察、通讯甚至攻击,这种变化模糊了军民技术的界限。
当前,俄乌冲突成为现实催化剂与需求转折点。乌克兰在2024年制造了约200万架无人机,并计划在2025年翻番,这种来自战场的紧迫需求,催生了对快速、廉价、可消耗技术解决方案的极致追求。初创企业“小快灵”的特性使其能迅速响应前线需求,其产品更新周期可以缩短至几周,这与传统军工项目动辄数十年的研发周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由需求驱动、在实战中迭代”的模式,证明了初创企业的独特价值。
长期以来,风险资本因军工采购周期长、市场由巨头垄断而对此领域敬而远之。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后,军工行业“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订单稳定且持续增长的特性,使其吸引力大增。帕兰蒂尔等公司的成功上市、赫尔辛等欧洲“独角兽”的出现,证明国防科技公司也能创造巨额财务回报,这为资本提供了清晰的退出路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欧洲各国深刻认识到减少对美国技术依赖、建立自主可控防务体系的重要性,扶持本土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了构建更具韧性、更敏捷的国防工业基础的关键一环。法国国防创新局的成立初衷,便是“持续关注民用技术界,从中寻找并把握机遇”。这种国家层面的引导,为初创企业进入原本封闭的防务市场打开了大门。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前景广阔,但欧洲初创企业在军工领域的征途仍充满挑战。
首要挑战是市场准入壁垒。欧洲防务市场具有“对外保护,对内也非完全开放”的复杂性。一方面,欧盟鼓励成员国优先采购欧洲产品;另一方面,各国又倾向于保护本国承包商。初创企业需要面对漫长而复杂的采购流程、极高的认证标准以及深厚的政府关系网络。大型传统军工集团如空客、莱茵金属、泰雷兹等,凭借其系统集成商的地位,依然主导着主要项目。
其次,供应链与规模化生产的压力。从原型验证到大规模交付是巨大跨越。军工产品对可靠性、安全性和供应链安全的要求极高,初创企业需要建立符合军标的生产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这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
再者,“军民两用”的平衡难题。如何在同一家公司内协调民用市场的快速迭代与军品市场的严苛规范,对企业战略和资源分配是巨大挑战。随着技术成熟,其军民两用潜力可能会降低,企业可能面临聚焦军品还是民品的战略抉择。
但挑战之中蕴藏着巨大机遇。一是技术颠覆的窗口期。当前AI、无人机、太空、网络战等新兴领域尚未形成绝对垄断,初创企业与传统巨头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机会通过技术领先成为新的“规则制定者”。
二是欧洲整合带来的市场机遇。欧盟正在推动防务市场一体化,如“永久结构性合作”项目,这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跨越国界的更大舞台。例如,赫尔辛公司正推动其无人机成为“欧洲国家的通用标准平台”,以解决欧洲防务市场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问题。
三是与传统巨头形成共生关系。越来越多的传统防务承包商意识到与初创公司合作的重要性。它们通过风险投资、建立孵化器、项目分包等方式与初创企业联结。例如,莱茵金属与初创企业合作制造无人机,空客在“未来空战系统”项目中与赫尔辛合作。这种“大型系统集成商+敏捷技术提供者”的模式,正成为欧洲防务创新的新范式。
欧洲初创企业正以其独特的创新活力、敏捷性和技术专长,打破传统藩篱,为欧洲的国防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并成为欧洲实现战略自主梦想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在乌克兰战场的现实需求、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资本市场的持续看好下,这批新锐力量有望在欧洲乃至全球的防务版图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重塑未来战争的面貌与国防安全的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