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3700字)
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这次会议不是简单的成绩通报,而是一次“复盘会”“加油会”——复盘我们半学期来的教学得失,为接下来的工作找准方向、鼓足干劲。刚才几位年级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分析很深入,既点出了亮点,也直面了问题,这正是我们求真务实的体现。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回顾这半学期,大家扎根课堂、深耕教学,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永远有提升的空间。今天,我想围绕“备课要‘三研’,教研不‘闲聊’,质量才是硬道理”这三个核心点,和大家交流一些想法,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共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
一、备课要“三研”:把课堂的“根”扎得更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教师越会备课,他上课时就越轻松。”备课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决定课堂质量的关键。很多老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但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备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到“三研”——研课标、研学生、研资源,三者缺一不可。
(一)研课标:找准教学的“导航仪”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针”,它明确了学生在不同学段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如果备课不研课标,就像航海没有导航,很容易出现“教偏”“教深”或“教浅”的问题。比如数学学科,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如果我们非要让学生掌握复杂的数论知识,就是超出了课标要求;而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记忆数字,又达不到“理解意义”的目标。
研课标不能只停留在“读一遍”的层面,要做到“三个对照”:对照课标看教材,明确教材各单元对应的课标要求;对照课标看学情,思考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目标;对照课标看评价,确保作业和检测题能准确反映课标达成度。只有把课标研透了,我们的教学才能“不跑偏、不缺位”,真正做到“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
![]()
(二)研学生:握住教学的“金钥匙”
“教是为了不教”,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了解学生。备课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兴趣点,再精彩的教案也只是“空中楼阁”。比如同样是教“古诗”,面对低年级学生,要侧重通过图片、故事帮助他们理解诗意;面对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这就是“以学定教”的本质。
研学生要做到“两个走进”:走进学生的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单了解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存在哪些困惑;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掌握他们的学习节奏和思维特点。比如有的班级学生动手能力强,备课就可以多设计实验、操作类活动;有的班级学生喜欢表达,就可以多安排小组讨论、展示分享环节。只有读懂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精准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
(三)研资源:搭建教学的“脚手架”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在信息时代,有效的备课需要整合多元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比如语文教学,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纪录片、绘本、音频故事整合进来,让文本学习更立体;科学教学,可以利用校园里的植物、实验室的器材,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摸。
研资源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关联性”,资源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不能为了“热闹”而引入无关内容;二是“适用性”,资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复杂或简单。比如我们可以建立学科资源库,鼓励老师们把自己收集的优质课件、视频、习题等分享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只有把资源用活了,我们的课堂才能从“单一讲授”变成“多元互动”,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
二、教研不“闲聊”:让研讨的“效”提得更实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也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智囊团”。但现实中,有些教研活动存在“闲聊化”倾向:要么是大家坐在一起聊家常、谈琐事,要么是轮流念教案、走形式,没有真正聚焦教学中的“真问题”。这样的教研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打击老师的积极性。要让教研“不闲聊”,就要做到“三个聚焦”。
(一)聚焦“真问题”:让教研有“靶向性”
教研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教研,就像没有靶子的射击,注定没有效果。我们的教研活动要从“被动安排”转向“主动发问”,每次活动前都要明确“研讨主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反映“课堂纪律不好管理”,教研组就可以围绕“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提升课堂专注力”展开研讨;有的学科觉得“作业批改效率低”,就可以探讨“分层作业设计与高效批改策略”。
确定主题要遵循“小而实”的原则,不要贪大求全。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个主题太大,可以细化为“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人物对话”“怎样让作文开头更吸引人”等具体问题。只有聚焦“真问题”,教研活动才能“靶向精准”,让老师们带着困惑来、带着方法走。
(二)聚焦“真实践”:让教研有“落地性”
教研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谈兵”,还要落到课堂实践中。很多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在课堂上检验,才能知道是否适用。我们可以推行“‘研-课-评’一体化”教研模式:先通过研讨确定教学方案,再由一位老师上公开课实践,最后全组进行评课反思,总结优点、指出不足,形成改进方案。比如数学组研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就可以先设计合作学习的流程,再通过公开课看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效果,最后调整合作任务的难度和分工方式。
同时,教研活动要鼓励“试错”。没有完美的课堂,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评课的时候要多提“建设性意见”,少做“批评式评价”,帮助授课老师找到改进的方向。只有把教研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研讨的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学能力,让老师在“做中学、研中悟”。
(三)聚焦“真成长”:让教研有“持续性”
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要把教研活动变成“学习共同体”,让老师们在研讨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可以开展“师徒结对”“骨干引领”等活动,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分享教学心得,年轻老师展示创新思路;也可以组织“读书分享会”,推荐教育名著、教学案例等书籍,让老师们在阅读中汲取养分。
比如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可以结合这个理论研讨如何把生活中的素材融入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里有很多关于课堂管理、学生激励的方法,适合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只有让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才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形成“人人爱教研、个个善教研”的良好氛围。
三、质量才是硬道理:让教育的“果”结得更甜
这里的“质量”,不是指单纯的分数,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包括核心素养的提升;既包括学习成绩的进步,也包括品德习惯的养成。要让质量“硬起来”,就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五育并举”:不唯分数论英雄
我们常说“分数不是全部”,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陷入“唯分数”的误区。真正的质量观,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比如有的学生成绩不太突出,但动手能力强,在科技节上表现出色;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但乐于助人,是班级里的“小暖男”。这些都是学生成长的闪光点,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我们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作业态度、社会实践等。比如设立“学习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创新之星”等荣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只有坚持“不唯分数论英雄”,才能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进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设计拓展性作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树立信心。
比如语文作业,可以设计“基础题+提升题+挑战题”三个层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课堂提问时,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我们的教学质量才算真正的提升,这也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最好体现。
(三)坚持“长效常态”:把质量意识刻在心里
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它体现在每一堂课的精心准备中,体现在每一次作业的认真批改中,体现在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我们要把质量意识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总结、月月有提升”。
比如每天课后,花几分钟反思“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环节可以改进”;每周教研时,总结本周教学中的问题和经验;每月进行一次小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把质量提升变成一种“长效常态”,而不是“考前突击”,才能让教育的“果实”结得更甜、更稳。
各位同仁,教育是一场“慢”的艺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沉下身去,在备课中精益求精,在教研中求真务实,在质量上追求卓越。刚才我们聊的“三研”“不闲聊”“硬道理”,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日常教学中要践行的准则。
半学期已经过去,后半学期的任务还很艰巨。希望大家以这次质量分析会为新的起点,把“问题”变成“机遇”,把“思考”变成“行动”,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学校教学质量的新篇章。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教育的这片沃土上,收获满仓的喜悦与成长!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