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
“我时常会想起老师裘法祖的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后看报告。”武汉市汉口医院名誉院长、已经71岁的王争艳医生抚摸着手中的听诊器,和青年医师杨露交流。
不久前,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内,30名青年医师代表,在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武汉市肺科医院院长罗光伟的带领下,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人类的健康事业;自觉维护医学的尊严和神圣;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在武汉医疗界,这样的代际对话每天都在发生,正是医德传承的生动写照。
![]()
武汉市汉口医院康复科医生杨露以老院长王争艳为榜样。受访者供图
言传身教:从前辈准则到后辈实践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技不近仙者不可为医。”院士裘法祖的这句名言,是武汉市汉口医院名誉院长王争艳从医路上的座右铭。从1984年自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医学院)毕业,到成为全国道德模范,从医至今,她仍保持着对医学的虔诚与敬畏。
她回忆,裘法祖总是强调“先看病人再看片子”,这种对病人的尊重和关注,成为她行医的准则。
在门诊,她总是耐心倾听每位患者的诉求。“把时间留给病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王争艳说。
如今,年逾70岁的王争艳还在带队义诊。在社区义诊现场,她一边忙碌,一边指导年轻医生:“不要求把病人当亲人,但至少要当熟人。”
![]()
全国道德模范王争艳医生年逾70岁,还在坚持为患者义诊。受访者供图
王争艳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年轻医生。这种“银发”带“青年”的模式,已成为武汉医德传承的重要方式。
坚守奉献:十六年义诊改变患者命运
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杜荣辉也用十六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着医者的另一种奉献。
![]()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杜荣辉医生16年如一日坚持去通城县义诊。受访者供图
她的诊室里,放大镜是最常用的工具。这个习惯源于她16年来坚持每月驱车百余公里,到通城县义诊的经历。
这一坚持始于2009年春节,一位同乡大姐拿着厚厚一摞病历找到回老家过年的她求助。“大年三十,我又咳血了。本来不该打扰你团圆,可我实在走投无路了。”
杜荣辉仔细查看病历后,判断这不是普通的结核病,而是尘肺病。她立即协调患者转院治疗。
拿着放大镜看片子,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线索。这种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源于她对基层患者深沉的责任感。“在基层义诊,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杜荣辉说。
为此,杜荣辉每天工作到深夜12点半,清晨6点半又起床,苦练内功。她痴迷到把外科手术标本拿到病理科解剖,与CT影像比对,研究影像形成的原理。“我现在看肺结节,说它是恶性的,开刀后检测基本就是,目前没有一例出错。”
技艺传承:青年医师在实践中成长
精湛的医术需要传承,在老一辈医者的言传身教下,武汉的青年医师们正在迅速成长。
杜荣辉的严谨作风深深影响了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病区的负责人杨澄清。“杜教授每天查房,都会带着我们认真分析每个新病人和重病人的临床资料。”杨澄澈说,“特别是CT片子,她会详细讲解影像特点,目的是提高我们的阅片能力。”
![]()
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病区负责人杨澄清在给患者看病。受访者供图
这种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18年全院青年医师阅片竞赛中,杜荣辉科室的4名医生全部获奖,并包揽前几名。
杨澄清也继承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利用业余时间创办“非常呼吸”公众号,每周分享一例疑难病例,至今已坚持147期。“每个病人我都要多斟酌一会。”他说,“看似确诊的病例,也要思考是否能解释所有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
平台支撑:系统培育青年医师
除个人的传承之外,系统性的培养机制同样重要。近年来,武汉医师协会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医德实践、惠民服务”三位一体平台,通过“三青一感动”系列活动,构建医德医术传承的立交桥。
该医师协会功能型党支部书记李菊芬表示:“我们不仅要培养青年医师的技术,更要传承医德医风,让红色基因融入武汉医脉。”
“青年医师行”“青年医师说”等活动为年轻医生提供了成长舞台。今年,短短一个月之内的“青年医师说”演讲比赛就收到124篇作品,来自50家医疗机构。
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青年医师们在重温入党誓词与医师宣言的双重仪式中,感受着职业的神圣与时代的召唤。
罗光伟说:“这样的仪式让青年医师深刻认识到,医者既要有精湛医术,更要有为民服务的初心。”
青年成长:在实践中淬炼医德
在多方培育下,武汉的青年医师在实践中淬炼医德。
武汉市汉口医院康复科医生杨露从护理专业跨考成为医生的经历,印证着青年医师的成长之路。她自学全部临床课程,最终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来汉口医院前,我就听说过王争艳院长,”杨露说,“在了解她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基层的故事后,我把她当作了终身学习的榜样。”
杨露回忆说,有一次,多位医生讨论出一个“完美”的治疗方案。王争艳提醒要查一下老人的医保报销比例,看看有没有性价比更高的药物。“这让我明白了,医德不仅是耐心负责,更是站在患者角度,做出有温度、有智慧的决策。”
老一辈医生的精神也在鼓励青年医生不断创新。
杨露参与的脑机接口项目获得武汉市首届卫生科创健康大赛金奖,获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杨澄清也在杜荣辉的指导下成长为科室骨干。他带领团队开展的内科胸腔镜下肺大泡减容术,为慢阻肺患者提供了新选择。“2019年完成华中首例,现在还能用一根针完成治疗。”
武汉医师协会会长勘武生表示,协会将继续扩大“青年医师行”影响力,使其成为党性教育的“红色课堂”、医德培育的“实践基地”和惠民服务的“民生工程”。
从社区义诊到手把手指导,从“红色课堂”到诊室,武汉医界的传承之火正照亮更多年轻医者的前行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