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坦率承认,中国的历史要比德国更辉煌!”
说出这番话的不是德国的“亲华”前总理默克尔,而是一直鼓吹“雅利安人至上”的纳粹狂人——希特勒!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希特勒治下的德国曾给予中国大量的军事援助,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才终止!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希特勒对中国有如此特殊的情感?
在希特勒的眼里,难道中国真的是和德国“平起平坐”的“优等民族”吗?
蔑视华人
在今天的中文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希特勒“对华友好”的传言,甚至在国外的回忆录网站上,都有关于希特勒称赞中国“历史比德国更辉煌”的记载。
那么,希特勒对中国的真实看法,究竟是什么样的?
想要了解希特勒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要从他的自传《我的奋斗》开始说起——
这本书记载,希特勒自己在一战战壕里摸爬滚打的时候,就有了强烈的种族主义思想。
那时候的希特勒,认为世界上的民族可以分为三个等级:能够创造文化的种族、能够继承文化的种族,以及毁灭文化的种族。
![]()
在他构建的这套荒谬的种族理论体系中,日耳曼人当然位居金字塔的顶端,而其他民族则被希特勒按照自己扭曲的价值观随意归类和贬低。
在《我的奋斗》的字里行间,希特勒对中国人的蔑视溢于言表。
他在书中写道:“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认知错误,认为黑人或者中国人可以变成德国人。”
这句话看似在讨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移民政策,实则将中国人与黑人并列,视为最末等级的“文化毁灭者”。
这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将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灿烂文明完全抹杀,把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人贬低到最低等的位置!
![]()
更令人愤慨的是,《我的奋斗》这本充斥着种族主义毒素的书籍,在纳粹德国广泛出版发行后,曾在德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934年,时任驻德公使的刘崇杰获悉书中对中国人的侮辱性言论后,代表中国政府向德国当局提出强烈抗议。
面对中方的外交压力,德国政府承诺会在再版时删除或修改这些带有明显种族歧视色彩的段落。
这次抗议事件本身就说明,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对中国人的描述,绝不是什么赞美之词!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这个曾经在书中将中国人视为劣等民族的纳粹头子,在随后的十年里却对中国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也确实称赞和帮助过中国!
![]()
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究竟是因为希特勒良心发现,还是另有隐情?
有求中国
随着纳粹党当选,希特勒正式上台,德国的对华政策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曾经在《我的奋斗》中对中国人极尽侮辱之词的希特勒,忽然对中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20世纪30年代,德国派出一批又一批军事顾问团前往中国,为国民政府的军队建设和国防工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德国派出的这些军事顾问中,包括有“德国国防军之父”之称的塞克特,以及后来长期担任德国驻华总军事顾问的法肯豪森。
![]()
这些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国的工作远不止纸上谈兵,塞克特在1934年第二次来华时已经67岁高龄,但他依然不辞辛劳地为国民政府擘画军事改革蓝图,提出了整军备战的系统方案。
法肯豪森将军更是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他在1938年被召回德国时,甚至曾经考虑过定居中国。
到1937年夏天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近七十名德国军官组成的顾问团仍然留在中国,从刚毕业的少尉到五星上将一应俱全,这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实属罕见!与此同时,大批德制军火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仅1934年的一笔订单就价值数百万德国马克。
德国还帮助中国建立和改造兵工厂,使中国的国防工业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而这些,都是由希特勒亲自批准的!
这一切看似美好的合作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利益交换?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中国拥有德国急需的战略资源!
1938年,中德两国签署贸易条约,确立了以货易货的贸易模式。
![]()
中国向德国提供钨砂、锑等战略矿产,德国则向中国出口军事装备和工业产品。钨是制造高强度钢材和军工产品不可或缺的稀有金属,而中国恰恰是世界上钨矿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对于急于扩军备战、准备在欧洲大陆大展拳脚的纳粹德国来说,确保钨砂等战略资源的稳定供应,比什么意识形态和种族理论都来得重要!
不仅如此,希特勒还打起了更大的算盘——他试图拉拢中国,形成一条从西向东夹击苏联的战略态势!
在纳粹的地缘政治构想中,如果能够让中国站在德国一边,共同对付东方的苏联红色政权,那将大大减轻德国在东线的压力,为其在西欧的扩张行动赢得宝贵的战略空间!
![]()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希特勒开始调整对中国的外交辞令,公开场合不再使用那些露骨的种族歧视语言,转而表现出对中国的尊重和重视。
1937年,据英国情报机构记录,希特勒在一次谈话中甚至说:“我认为,从种族角度来看,中国人和日本人从来没有较低的价值。他们都属于古老的文化。”
但这番话显然不是发自内心的敬意,而是彻头彻尾的外交辞令和政治权宜之计!
所谓的中德蜜月期,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脆弱的利益基础之上。
希特勒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归根结底是国家利益的驱使,是纳粹德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战略需要,绝不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真心赞赏。
![]()
那些认为希特勒真心喜欢中国、赞美中国人的说法,不过是对历史的一厢情愿的美化罢了!
分道扬镳
中德之间这段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上的特殊关系,注定是不牢固的,也注定难以长久。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德国的态度成了关键!
起初,德国并不希望看到中日两国兵戎相见,因为这将迫使柏林在两个盟友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从1937年10月到1938年1月,德国政府通过驻华大使陶德曼多次斡旋,试图调停中日冲突。
![]()
陶德曼奔走于南京和东京之间,传递双方的和谈条件,日本政府借着德国这个“盟友”的渠道,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妄图通过外交施压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但是,面对全国上下一致抗日的强烈呼声,蒋介石最终拒绝了日本的和谈条件,决心继续抗战到底!
陶德曼调停的失败,标志着德国试图在中日之间保持平衡的努力彻底破产!
最终,德国不得不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做出选择,天平最终倒向了日本一边。
日本不断向德国施压,要求柏林停止对华军事援助,承认日本在东亚的“特殊地位”。
德国外交部内部对此产生了激烈争论。驻华大使陶德曼主张继续保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而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则坚决主张亲日政策。
希特勒做出了决断,选择了在东亚看似更加强大、更符合纳粹利益的日本,而不是正在遭受侵略的中国!
![]()
1938年4月,陶德曼通知在华的德国军事顾问准备返回德国,同年5月,德国政府正式下令召回全部军事顾问。
7月,最后一批德国顾问离开中国,长达十年的中德军事合作就此画上句号。
1940年,德意日正式结成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德国承认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和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彻底站到了侵略中国的一方!
面对德国的背信弃义,中国政府也作出了坚决的反应,1940年,在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后,国民政府宣布与德意两国断绝外交关系。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废除一切涉及中德关系的条约、协定和合同。
昔日的盟友,从此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并肩作战,共同抗击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
![]()
中德关系从合作走向决裂的命运,其实从德国和日本成为法西斯国家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
那段短暂的中德友好关系,本质上不过是利益的互换,是两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是世界大势变迁中的一段小小插曲,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倘若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真的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中国今天面临的境遇将不堪设想!
在希特勒的种族主义世界观中,中国人始终是被他归入最低等级的“文化毁灭者”,这一点从未真正改变过!
历史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任何小觑中华民族、心怀种族主义偏见的人和势力,最终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
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灰飞烟灭了,日本军国主义也彻底战败投降了,而中华民族却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浴火重生,以战胜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网:2014-06-12:希特勒自称喜欢日本人 禁止德国讨论南京大屠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