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罗通
![]()
据浙江日报报道,在浙江三门县,老人们轻点手机,15分钟内,专业的养老服务便能送上门。这一被称为“虚拟养老院”的创新实践,已累计服务3325位老人,完成上门服务38.5万余次,用科技的力量守护着最美“夕阳红”。
“虚拟养老院”并非全新概念。早在2007年,江苏苏州沧浪区就率先提出这一构想,开创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模式。2016年,浙江杭州引入智能养老机器人“阿铁”,为智慧养老注入了新活力。这些探索为今日的数字化养老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正为基层养老打开全新可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虚拟养老院”的探索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从苏州构建的115项标准化体系,到三门县运用的智能体征监测垫和生物雷达技术,不断升级的“数智大脑”不仅破解了农村养老资源不足的困境,更让“老有所养”迈入精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就连敲门这样的细节都蕴含着人文关怀——“敲3下,停6秒,再敲3下,停10秒”,为行动迟缓的老人留出充足的应门时间。
这套数智系统为老人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对于67岁的任齐塘而言,答案就在他安坐家门等待服务的从容里。他收获的不仅是理发、量血压,更是一份“被守护”的安心。在亭旁镇星泰康养中心,值班人员通过显示屏实时关注着每位老人的情况。智能设备24小时监测身体状况,服务平台实时响应需求——这种全方位的守护,让在外打拼的子女多了一份踏实,让独居老人少了一份担忧。这种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重塑着养老理念: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零散服务转向系统守护。
数字化更打破了养老资源的时空限制。过去优质养老资源集中在城市,如今在浙江省“浙里康养”数字化应用的推进下,农村老人也能通过“虚拟养老院”“点单”享受专业护理、医疗咨询、家政服务等多元服务,真正实现“服务跟着老人走”。随着“智慧终端+应用场景+数据展示”模式的推广,养老服务正朝着更智能、精准、人文的方向发展。
创新需要不断完善。在拥抱科技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人。2024年浙江省印发的《“浙里适老”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强调,要“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组织对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操作培训和宣传”。这提醒我们,要通过社区帮扶、子女协助等方式,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在追求服务效率的同时,为情感交流留出空间,让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
科技为民,养老暖心。从2007年苏州的首创,到如今三门的深化实践,虚拟养老院的发展历程印证了科技与养老融合的不断深化。当创新技术扎根于民生需求,发展的生命力才愈发蓬勃。在这个数字时代,期待更多“虚拟养老院”落地生根,用科技的温度守护每一位老人的幸福晚年,让最美的“夕阳红”,在智慧滋养中温暖绽放。
(作者系吉首大学学生)
2549 人正在交流
![]()
#潮评别光吃瓜,输出高见;青评出击,不平就鸣。潮评大奖等你来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