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斤”这个词是从古至今一直被沿用的,是中国衡制中最古老也使用最为广泛的重量单位之一。那你知道古代哪个时代的斤最低?又是哪个时代最接近现代?
真没想到,这些瓶罐并不简单,它不叫某瓶或某罐,而是古代的一种量器。
![]()
猜猜它叫什么?
说到量器,天平和秤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名称,据文献记载,古代战国时期多用斤、镒、钧、石、朱两等计量。
最早的斤重标准远少于现代,1斤=147.5克,还不到现代的1/3。
以大家都追逐购买的黄金为例,西周时期“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 据现代专家推断,姜太公确立计重标准是:当时的一寸是1.97厘米,以黄金推算出,西周时期1斤=147.5克
![]()
图例,楚国当时应用黄金换算的重量
在较富裕的齐国和盛产黄金的楚国等地,以黄金的比重来确定1斤重的标准能广泛使用。
而在其他地区,则采用以黑黍填充的另一种“黄钟定衡法”,即以古黄钟一龠(yue)所容的1200粒黍之重为半两,约为7.8克,16两为1斤。
综合上述,1镒 = 1斤 = 16两 = 250克 ; 1锾 = 1 两 = 15.6克 ; 战国时期,一斤 = 15.6*16 = 250克, 为现代一斤的1/2。
![]()
想不到吧,古乐器竟跟量器有关。黄钟,一种古乐器的鼻祖,形制是一根律管,基本长度9寸下吹奏出来的宫音是最基本音,即古代十二律的第一律,六阳律之首。
真没想到,黄钟度量先规定了尺寸,然后应用到容积和重量。以黍盛量为单位,黄钟律管成为容积的标准,黄钟律管可装的1200粒黍为1龠,2龠为1合,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斛。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结束了度量衡混乱的局面。
而你知道吗,到了隋唐时期,是古代标准斤分量最足的时期,标准1斤相当于680克。宋初的官秤斤为680克,到北宋中叶则减轻至640克,南宋初进一步减轻到625克。明清时期更是减轻到590-600克。
古代称重量器具主要经历了从简单天平到复杂杆秤的演变过程,包括环形权、铜诏权、杆秤等。
![]()
继续把旅顺博物馆收藏的计量器具捋一遍,一起欣赏:
![]()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春秋时期的郳权,应用于当时的小诸侯国-郳(ni)国的砝码,关于“”字,金文隶定字,并没有被任何权威字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 等)收录,不知读音。
![]()
郳权
![]()
郳权
对比一下右边的大砝码——始皇诏八斤权,是秦始皇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颁发的标准衡器,并铸有铭文“八斤”。形制像个钟形瓜。实测重量约2063.5克,约8斤。
![]()
左:郳权 右:始皇诏八斤权
![]()
对比右边元代大德二年的建康路造权,是元代为规范市场统一铸造的铜权,铭文为“建康路造”。
![]()
右边即 建康路造权
![]()
上海博物馆收藏也有类似铜权,铭文为“大德元年庆元路造”。 安徽出土有“至大三庐州路造”铜权。
河北省承德市的平泉市博物馆,更有多枚元代铜权,都造于大德年间。铭文有汉字、有波斯文,还有阿拉伯文。
![]()
没想到,下面这两个看起来像大勺的并不是炊具,而是两件始皇诏椭量,收藏于旅顺博物馆,一方、一圆,诏椭量是秦代统一度量衡使用的标准量器。外侧铸有40字诏书铭文,记载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诏令。实测,容积为502毫升。
![]()
始皇诏椭量 方
![]()
始皇诏椭量 圆
![]()
没想到,你按着这个思路以为下面这件铁疙瘩也是类似“权”的秤砣,但它又不是。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的雍库籥,籥就是前述的黄钟律管可装的黍为1籥的“籥”。但它并不与乐器相关,而是一条青铜链条锁,铭文 “名百一”,推测用途是宫殿或府库的门禁链条锁。“籥”不再作为量词,而成为了名词。
![]()
![]()
没想到,这件青铜器葆调,形制像秤砣,又类似锁,但其原收藏家罗振玉先生除收录在其编刊的《真松堂集古遗文》外,对其用途并无定论——
青羊毕少郎葆调,收藏于旅顺博物馆。铭文8字,“毕少狼作葆调”,推测: 毕少郎是人名,是此青铜器制作者,而“青羊”曾被推断为“王皋”同时被否定,“青羊”到底何意未解,但这个词在汉代铭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
![]()
![]()
没想到,这个像军用水壶的瓶,是西汉青铜杜陵扁壶,收藏于旅顺博物馆。腹部铸有铭文“杜陵东园铜壶容二斗重四斤八两....”等39字,明确记载了容积和重量。完整记录了汉代度量衡制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
没想到,这个像壶/罐或大花瓶的却叫钟,但它不是乐器而是酒器,也是量器,象征一定的容量,是食俸的单位,与石等量齐观。《说文·金部》记载:“锺,酒器也。” 考古出土的钟多标明“容十斗”。
收藏于旅顺博物馆的汉代哀帝建平四年的南陵钟,铭文中“南陵大泉第五十八”。用途是“乘舆御水铜钟”,容量一石,重二十四斤半。
![]()
![]()
收藏于旅顺博物馆的汉代卫少主钟,卫少主指汉武帝刘彻与卫皇后的女儿。铭文在钟外侧颈部,“卫少主菅邑家,容十斗,重卌三斤(四十三斤)”。
![]()
![]()
洛阳武库钟,收藏于旅顺博物馆。西汉元丰二年铸造,器型是酒器、钟,上腹铭文:记载了铸造的过程中监管和制造者的名字,标注容量十六斗八升,重量六十八斤。实测容量37.5升,重16290克,接近西汉度量衡标准。
![]()
![]()
没想到,还有一种大瓶罐也不是“钟”,而被叫“钫”,是酒器,也是一种量器。器物上任何横切面都是方形。
收藏于旅顺博物馆的汉代寿春钫(fang),铭文:“寿春,容四斗六升,重廿四斤二两,名罽(ji)”。寿春(安徽寿县),是楚国晚期都城所在地。
![]()
![]()
汉代兽耳钫,也称为方形壶、方形钟,也是量器的一类。在战国中晚期流行,到西汉晚期墓葬很少出现。
![]()
![]()
![]()
古代中国采用16两制(1斤=16两), 1959年改革后改为10两制以与国际公制接轨。1斤=500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