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绍亮教授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心得
![]()
![]()
引起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疼痛或麻木,发为筋痹。
其病位在筋,与肝、胆、肾有密切关系。发作期以血瘀气滞,邪痹经络标实为主,缓解期以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本虚为主。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血瘀气滞,邪痹经络。
1、仲景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筋痹的“辨证”范围,其基本病机一为“不通则痛”,二为“不荣则痛”。
从临床患者的发病来看,二者兼而
![]()
只会产生感觉异常。
实验证明,一旦有神经根炎症肿胀引起受压才会产生痛觉,所以,疼痛与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反应有关。Crook发现坐骨神经痛是因神经根受压后,引起静脉丛瘀血、乏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所以其痛觉实质上是坐骨神经的缺血性疼痛。
在急性期以芍药(白芍)甘草汤能够抑制炎性渗出;对骨骼肌松弛作用;对神经肌肉接合部位的去极化有阻断作用。
![]()
从辨病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痛是由于神经根炎症,神经根缺血、缺氧引起的,部分清热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性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减少渗出,抑制增生。
如金银花对无菌性炎症,不但具有抑制炎性渗出,而且具有抗炎性增生的作用。
![]()
如桃仁、红花,用量在6~9g,起温通血脉之作用,此期不以活血化瘀作为主要治法。
因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说明,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局部的充血、水肿,炎性渗出,若大剂量用之,可加重局部的炎性渗出,使疼痛加重。
病情相对缓解期,可中等剂量的活血化瘀药物,如赤芍、玄胡等药物剂量在10~15g左右。
![]()
12g,玄胡15g。
下肢疼痛在病邪所侵及的经脉,或上下走注疼痛,疼痛较剧,遇寒痛甚,得温痛减,痛处发凉,舌苔白,脉弦紧,证属风寒痹阻者,加独活30g,桂枝12g,细辛6g,麻黄9g。
下肢疼痛重着不移,酸痛交作,伴有肌肤不仁,每遇天气变化,如天气寒冷、潮湿、汗出当风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证属寒湿痹阻经络者,加苍术12g,独活30g,川牛膝24g。
腰部弛痛,痛处伴有灼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而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者,加黄柏12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
![]()
肥大性脊柱炎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可加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药物,如土鳖虫12g,赤芍30g,狗脊30g。
梨状肌病变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亦应加重清热祛湿药物,如土茯苓30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24g。
骶骼关节炎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可加重赤白芍用量为30g,伸筋草30g。
![]()
还应根据病情配合牵拉、复位、推拿、针灸、外敷、理疗、穴位注射、拔罐、中药离子透入等方法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
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本文速读
宋绍亮教授谈坐骨神经痛治疗心得
坐骨神经痛表现为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性疼痛,属中医“筋痹”“腰腿痛”范畴,核心病机是肝肾亏虚、血瘀气滞、邪痹经络,与肝、胆、肾密切相关,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治疗以仲景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急性期用白芍30~45g、生甘草12g,酸甘化阴、缓解筋挛、止痛消肿;久病不愈用赤芍30~45g、炙甘草12g,活血化瘀。现代医学认为,此方能抑制神经根炎症渗出、松弛肌肉、阻断神经传导,且白芍与甘草有协同镇痛作用。
急性发作期常伴疼痛烧灼感,需加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药(择其二),抗炎消肿。活血化瘀药分阶段用:急性期用桃仁、红花各6~9g温通血脉;缓解期用赤芍、玄胡各10~15g;病程长复发者用虻虫12g、水蛭9g等大剂量活血通络药。
对症加药:气滞血瘀加香附12g、玄胡15g;风寒痹阻加独活30g、桂枝12g等;寒湿痹阻加苍术12g、川牛膝24g等;湿热下注加黄柏12g、薏苡仁30g等;肝肾亏虚加黄芪45g、当归12g。
辨病用药:腰椎间盘突出初发加重清热药,如青风藤30g;肥大性脊柱炎加土鳖虫12g等软坚活血药;梨状肌病变加重祛湿药;骶髂关节炎加赤白芍各30g、伸筋草30g;髋关节炎加全蝎9g、川牛膝24g。
此外,需配合牵引、推拿、针灸等综合治疗。提示:文中处方需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