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中朱陈村人武升锦
赵汗青·刘欣华
皖北大地,埇桥之北,夹沟镇的群山褶皱里藏着一座千年古村。这里四面环山如盘,盘山公路似玉带蜿蜒,春有樱桃满枝,秋有层林尽染,这便是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草场村。千百年来,它以"朱陈村"之名沉淀在唐诗的意境中,而让这份千年文脉重焕光彩的真中一位,正是草场小学退休校长武升锦。这位土生土长的“朱陈村人”,用数十年光阴守护着白居易笔下的世外桃源记忆,让诗中的田园牧歌在当代皖北续写新篇。
![]()
武升锦的童年是在草场村的晨钟暮鼓中度过的。村头的古槐下,老人们常念叨“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的诗句,说这村子在唐朝时叫朱陈村,是大诗人白居易写下千古名篇《朱陈村》的地方。那时的武升锦虽不懂诗句深意,却记住了“朱陈”这个名字,记住了村边那口传说中白居易曾饮用过的古井,记住了“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的古老故事。1983年,武升锦成为草场小学的一名教师,后来担任校长,他常常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朱陈村的传说,教学生们《草场村歌》,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自己的家乡藏着唐诗的密码。
“白居易在诗中写'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但历史上朱陈村的原型地一直众说纷纭,全国有几处同名村落相争。”武升锦说,为了给家乡正名,也为了守住这份文化根脉,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四处寻访史料,联络文化学者考证。这一找,就是三十余年。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城市和乡镇,收集老人口述史料;自费前往洛阳、郑州、徐州、淮北、宿州、合肥等地的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与古籍文献;多次登门拜访文化学者,恳请他们对草场村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证。
![]()
摄影:陈瑞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武升锦的奔走联络下,一场跨越皖苏两地的文化考证拉开序幕。原徐州市老年大学教授黄新铭深耕白居易研究数十年,他通过比对《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结合白居易早年在江淮地区生活的经历,发现诗中“去县百余里,山深人俗淳”的地理描述与草场村高度契合;宿州市著名文化学者方向多次实地踏勘,考证出草场村唐宋时期的村落布局、民俗风情与《朱陈村》诗中记载一致;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温致义、刘素珍夫妇从语言学角度切入,证实当地方言中仍保留着唐代江淮官话的部分词汇;原安徽省副省级领导张有奇、张士珍夫妇等专家学者也纷纷加入考证行列,通过考古调查、地名沿革研究等多重佐证,最终形成共识:唐代“诗王”白居易《朱陈村》一诗的原型地,就是今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草场村。而前些年,草场村一户人家翻盖新房发现的明代永乐年间黑釉罐,罐底有“朱陈”二字,更是增加了一份证明。
这一结论让武升锦热泪盈眶,也更坚定了他弘扬白居易文化的决心。“考证只是第一步,让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才是根本。”2024年,武升锦做出了一个让村民们敬佩的决定:自费维修保护村中的千年古井。这口古井始建于唐代,井口布满岁月磨痕,相传白居易当年到访朱陈村时,曾在此汲水饮用。由于年久失修,古井一度淤塞,周边杂草丛生。武升锦拿出自己的退休金5000多元,请来工匠清淤、修补井壁、更换井盖,并在井旁立碑,镌刻“古井”字样,让游客们能直观感受唐诗中的历史遗存。
![]()
摄影:陈瑞培
维修古井的同时,武升锦又萌生了编印书籍的想法,他想把草场村的历史文化、诗词歌赋、发展变迁都收录其中,让朱陈村的故事有迹可循。他再次自费9000多元,开始了《草场村剪影》的编撰工作。为了收集资料,他挨家挨户走访知情人,征集老照片、老物件的影像;他联络各地作者,恳请他们将与草场村、朱陈村相关的作品授权收录;他熬夜整理资料,对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词都仔细校对,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2024年8月,《草场村剪影》正式编印完成,这本沉甸甸的书汇聚了50多位作者的心血,收录了60多篇作品,内容丰富而厚重。书中既有黄新铭教授的《白居易〈朱陈村〉诗译注》,为读者解读诗歌的深层内涵;也有万立勋先生的《千秋悬疑 水落石出》,详细记录朱陈村原型地的考证过程;方向女士的《“草场村”寻源》《春游马皇后故里》等文章,串联起古村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景观;还有薛长道、周继仁、赵汗青等人的《草场村:朱陈美名千古传唱》,讲述当代人对古村文化的传承与热爱。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描写草场村自然风光的《杏花春雨山村》《红了樱桃》,记录乡村发展的《千年古村驶上发展快车道》,以及反映民俗活动的《市祥和艺术团走进草场》等作品,诗词歌赋相映成趣,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草场村的过去与现在。
![]()
![]()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草场村的历史文化,也让村里的年轻人记住自己的根。”武升锦说,他把书籍免费赠送给村民、学生和前来参观的游客,看着大家捧着书认真阅读的样子,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如今,在《草场村剪影》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草场村就是白居易笔下的朱陈村,每逢节假日,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在古井旁追思唐诗意境,在古槐下感受千年风情,在樱桃园体验田园乐趣。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草场村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政府的支持下,“宿州市埇桥区最美盘山公路”建成通车,串联起草场村与镇头寺、大五柳风景名胜区、皇藏峪等景点,让这个曾经闭塞的小山村成为旅游胜地。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6000多亩荒坡变成了果林,万余棵百年樱桃树年产樱桃25万公斤,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村里连续五年举办“樱桃采摘节”,带动采摘、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村民还办起了苗圃基地,日子越过越红火。
![]()
摄影:陈瑞培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武升锦的默默付出。除了举办樱桃采摘节,维修古井、张贴《诗画草场》展板,编印书籍,他还牵头成立了“朱陈文化研究会”,不定期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他义务担任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朱陈村的历史故事;他在村里倡导传承“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的淳朴民风,让白居易笔下的和谐图景在当代延续。有人问他图什么,武升锦笑着说:“我是朱陈村的后人,能为弘扬家乡文化做些事,是我最大的幸福。”
如今的草场村,唐风古韵与现代生机交相辉映。千年古井水流不息,映照着游客们探寻的目光;唐朱陈村原址碑静静矗立,诉说着“朱陈之好”的千古佳话;1300年树龄的“夫妻槐”枝繁叶茂,见证着古村的沧桑变迁;盘山公路上车水马龙,承载着村民们的幸福希望。而武升锦这位退休校长,就像村头的古槐,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一生的坚守,让白居易诗中的朱陈村走出历史深处,在皖北大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
摄影:陈瑞培
“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白居易当年向往的世外桃源,如今在武升锦等守护者的努力下,不仅保留了千年文脉,更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武升锦用数十年的执着与坚守证明,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有人愿意为其奔走、为其付出,愿意用一生的时光去守护、去弘扬。而这份坚守,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密码,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深厚的文化底气。
赵 汗 青
![]()
赵汗青文史作家、文化学者、高级记者、博士,《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新媒体主管,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驻会会长。
代表作品: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歌词“我有一个梦”获2021年安徽省直机关工委组织的“颂歌献给党”大赛一等奖。
刘 欣 华
![]()
刘欣华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主任,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驻会会长,宿州市埇桥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代表作品:散文“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