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前(5月23日),在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现场,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一款“铂影T1400”重载无人直升机完成全球首发,
其最大有效载荷可达650kg,载重200kg条件下续航时间大于8小时的性能参数,引发了业界阵阵惊叹。
然而,就在聚光灯之外,一位福建走出的90后北大博士,正用另一种方式重新定义工业无人机的未来——
![]()
他不要更大、更重的飞行器,而是要让无人机真正实现“无人化”,像训练有素的员工一样,自己从“家”里准时起飞,自己完成巡检任务,自己返回充电,风雨无阻,日夜不休。
陈方平,云圣智能的创始人,用八年时间悄悄打造了一匹千亿赛道上的“隐形狼”。当别人在追求性能参数的极限时,他正致力于构建一个无人机能自主“上班”的智能世界。
No. 01 海岛走出的“科技悟空”
![]()
1991年,陈方平出生在福建漳州东山岛。这里的海边沙滩是他最早的实验室,组装飞机、赛车模型是他最痴迷的游戏。
面朝大海,年幼的陈陈方平常幻想着自己能像孙悟空一样,乘着筋斗云飞到海的另一边。这个小岛,也是1986年版《西游记》里“石猴”诞生之地的取景地,似乎冥冥中注定了这个孩子与“齐天大圣”的不解之缘。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在沙滩上测试自己组装的模型,看着它们在海风中起飞,心里就在想:能不能造出真正能长时间飞行的机器?”陈方平回忆道。
虽然高考后因近视与飞行员梦想失之交臂,但他对蓝天的向往从未停止。在中国农业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后,他选择前往北京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走上了飞行器设计制造之路。
在北大读研期间,陈方平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与多元传感器融合。当实验室的其他同学大多专注于算法研究时,他却坚持走软硬件结合的路线。
“实验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做这个方向,所有研究相关事务都要我自己负责。”陈方平回忆道,“每次做测试只有我一個人来回搬运无人机,穿梭于实验室与北大体育场之间。”
这段孤独的研究经历,反而锻炼了他全方位的能力。后来,实验室的一位高级工程师看不过去,主动帮忙搬运设备并协助测试,这也让陈方平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No. 02 咖啡屋里的创业抉择
![]()
2016年,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陈方平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北大的美好时光咖啡屋里,一场持续近一年的对话正在上演。
他的北大师兄,也是一位天使投资人,对陈方平的研发方向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提出了投资意向。但当时的陈方平学业繁重,对创业融资也缺乏具体概念,因此并未立即接受邀请。
“当时我觉得先把学业完成再说,创业可以往后放一放。”陈方平坦言。
但投资人认为,陈方平不仅具备技术与产品能力,当时也处于一个难得的市场窗口期,此时不创业,将来可能错失良机。
为了说服他,投资人每周都会约他在咖啡屋见面,分析行业趋势,探讨技术商业化路径。“他当时跟我说,一旦接受投资,我将能自主决定资金的使用方向,无论是投入研发技术还是优化生产供应链。”
这句话最终打动了陈方平。在亲人朋友及老师都不太赞同的情况下,他还是在2017年创立了云圣智能。
创业初期,为了节省开支,陈方平在中关村租下一套民居Loft作为办公场地,并将其称为“车库阶段”。不少面试者走到门口,发现办公环境类似居家住宅,扭头便走,甚至有人直接放弃面试,质疑“什么公司会在居民楼里办公?”
面对这些质疑,陈方平坚持两个方向:一方面,必须找到认同梦想、愿意共同奋斗的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客户,实现自我造血。
2018年,为了开拓电力系统这一大客户,确定无人机在该领域是否为真需求,陈方平跑到浙江,跟当地的电力巡检工作人员去实地考察具体需求。
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跟随巡检队员进山的情景。“看似只有300米的直线距离,穿越山头和峡谷却要花费五六个小时。”陈方平回忆道,他自己的裤子都被刮破好几条,工人们扭伤、摔伤也是常有之事。
在一次巡检过程中,一位老巡检员告诉他:“小陈啊,这座山我们每周都要爬一次,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要是赶上设备故障,还得背着几十斤的工具上山维修。”
亲眼见证巡检工作的高危与高重复性后,陈方平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无人机实现真正无人化,用科技替代人类完成危险工作。”
如何提供一种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他的答案是,这需要无人机能自主起飞、巡线、识别缺陷,并能借助全自动机场自动更换电池和传感器,实现全程自动化作业。
然而,这个想法在当时的行业头部公司看来是不可能的。“我当时憋着一股劲,你说不可能,我就把它做成可能。”陈方平说。
No. 03 技术攻坚的日与夜
![]()
回到实验室,陈方平带领团队开启了“攻关模式”。为了让无人机真正实现“无人化”,他们需要解决三大难题:智能飞行、自主充电和精准识别。
智能飞行是第一个拦路虎。传统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很容易失控,特别是在山区,突变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都是巨大挑战。
团队先是搭建“梅花桩”训练场,用一根根形态各异的桩柱模拟树林,让无人机在一次次试错中学会感知障碍、绕行、换道。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和无人机的‘智商’较劲。”一位早期团队成员回忆,“有时候无人机就像个固执的孩子,明明前面有障碍物,它非要往上撞。”
自主充电是第二个难题。陈方平构想了一个能够自动为无人机更换电池和传感器的“家”——全自动机场。但这个想法实现起来远比想象中困难。
第一个原型机体积庞大,看起来更像一个集装箱,完全达不到商业化要求。团队经过数十次迭代,才最终将其优化成现在看到的“宝莲灯”造型。
精准识别则是第三个难关。无人机需要能够准确识别电力设备的各种缺陷,比如绝缘子破损、导线断股等。这需要强大的AI识别能力和海量的训练数据。
“我们用了‘机器训练机器’的方法,对复杂环境进行全场景仿真建模,让无人机在虚拟世界的实验室里反复训练。”陈方平解释道。
那段时间里,团队成员经常通宵达旦。陈方平一天最多只睡2-3小时,有时靠着墙就能睡着。但正是这种执着,让他们最终突破了所有技术难关。
技术突破后,接下来就要面临市场的考验。云圣智能的第一个大客户来自电力系统,但这样的toB客户往往难以攻克。
“创业是一场all in、没有退路的征程。你得放下所有光环,低姿态地去理解客户的痛点和需求,跟他们真诚沟通。否则,凭什么单子给你?”在采访过程中,陈方平反复强调。
为了拿下第一个订单,陈方平亲自带着团队,连续三个月驻扎在客户所在地。他们不仅提供技术方案,还深入了解电力巡检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跟着巡检队员一起爬山涉水。
“有一次,为了演示我们的系统,我们在山里待了整整一周。白天测试,晚上修改,困了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休息一会。”陈方平回忆道。
这种专业和执着最终打动了客户。云圣智能拿到了第一笔订单,虽然金额不大,但意义重大。
然而,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2020年疫情爆发,整个行业都受到了冲击。这也是云圣智能的“至暗时刻”。
“那时候,我们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市场推广受阻,另一方面是行业巨头可能进入赛道的竞争压力。”陈方平坦言。但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疫情期间,无人化、智能化的需求反而得到了加速。
云圣智能抓住这个机会,将最初体积庞大的设备,逐步升级为“宝莲灯”等新一代产品,并陆续推出2~3代机型,形成了覆盖不同场景环境和价格区间的产品矩阵。
No. 04 构建行业壁垒的智慧
![]()
在低空经济赛道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陈方平很清楚,单靠技术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创业失败,就是因为太以技术为中心,‘我有什么技术,我就做什么产品,客户自然该买单’。”陈方平说。
云圣智能团队的做法是,先明确客户是谁,从客户的痛点和需求出发,倒推客户需要的解决方案、产品或技术;再看这些技术、产品和体系是否匹配云圣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和壁垒。
“关键不在于‘我有什么技术,我想怎么做’,而在于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双向驱动、双向奔赴,这才是成功的核心。”陈方平强调。
为此,云圣智能建立了一套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体系,旨在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高效协同。这套体系并非一蹴而就。
创业初期,团队曾多次“踩坑”。陈方平回忆,早期研发人员完成设计后直接交给生产部门,得到的反馈经常是“造不出来”。研发反问:“为什么不早说?”
最糟糕的一次是,技术人员研发了半年,从实验室转到生产端时,发现因为供应链提供不出合适的材料,最终产品造不出来。这些经历促使团队不断反思,推动建立“让问题早点被提出”的流程机制。
目前,云圣智能建立了一套机制,在产品定义之初,生产、研发等职能部门便可共同参与——研发提出结构方案后,生产立即评估可制造性;生产提出的需求,也被视为与客户需求同等重要的“内部需求”。
陈方平认为,每个部门的存在意义都应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坚决打破“部门墙”。一旦有人说“这不是我部门的活”,陈方平会严厉批评,甚至直接开除。
这种高效的协同机制带来了显著成效。陈方平透露,过去开发一款产品,如果不做团队协同,可能两年都开发不出来;而在部门协同后,同样人数两个月内就开发出八款产品。
就在云圣智能稳步发展的同时,整个低空经济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测算,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约为5060亿元,并预测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元。
在这个万亿赛道中,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电力巡检,到现在的城市治理、林业防护、应急消防、智慧文旅,无人机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多。
“中国的低空经济正处于从启动期到发展期的一个切换点。”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无人科技技术创新中心低空首席专家申文彬表示,“在农业、政务、交通巡检等场景,
产业已经有一定的成熟度,而在载物、即时配送的场景,运营规模正在逐步起量,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陈方平有着清晰的判断:“企业不能依赖单一客户,否则将带来较大风险。”
目前,云圣智能已经建立起一个数量充足、类型多元、单笔订单金额合理的客户结构,并逐步将应用场景从电力行业拓展至新能源、消防应急、城市治理、林业、智慧文旅等领域。
No. 05 “隐形狼”的生存哲学
![]()
在谈到企业定位时,陈方平更愿意将云圣智能比作一匹“隐形狼”——不张扬,但实力强大。
“在创业初期,我也曾羡慕那些顶着海归博士光环或出身大厂的创业者,因为他们在融资时可能估值更高、资金也更充裕。”
陈方平坦言,“但后来我想通了,如果我先花五年去镀个金,再出来创业,或许也能像他们一样带着光环融到更多的资金。但既然我现在就决定要做这件事,那么持续努力五年,难道就不能超越这一切吗?”
这种务实的态度也体现在云圣智能的融资策略上。陈方平强调,募资一定要选在公司发展势头良好的阶段进行。“在公司状况不佳时去融资,往往很难成功;而在蒸蒸日上之时出手,才能快速达成目标。”
从过往融资节奏看,云圣智能平均每年都能完成一到两轮融资。在疫情期间,云圣智能进行B+轮融资时,由于无法线下见面,陈方平通过两三次线上视频会议,就敲定了该轮融资。
今年5月,云圣智能宣布完成5亿元D轮融资,估值达到数十亿元。不过在陈方平看来,融资固然重要,业绩增长才是王道。只有持续创新迭代、满足客户需求、创造价值的公司,才能融到钱。
![]()
“有时融到资并不等于胜利,甚至可能暗藏危机。千万不要以融资为荣。拿到钱不是终点,而是一份责任。
投资人愿意真金白银支持你,你就必须肩负起使命,为他们创造回报。只有把产品做好、销售做实、公司做稳,才能构建起良性循环。”陈方平强调。
据陈方平透露,过往公司业绩实现翻倍增长的概率非常高,有些年份甚至出现3倍、5倍的增长。与此同时,客户规模和数量也在逐年稳步提升。
No. 06 回乡布局的战略眼光
2024年2月,全国首个县域低空综合治理标杆项目——东山县空中巡管跨部门一体化数字治理指挥中心揭牌,陈方平带着“宝莲灯”回到东山,在家乡的土地上“种”满“莲花”,编织了一张空地一体化立体物联网络。
![]()
“漳州是一片发展低空经济的‘蓝海’。”陈方平表示,“漳州既有山地、丘陵、平原,又是临海城市,多样的地形地貌为无人机提供了电力、消防、林业、智慧城市、智慧文旅等多元应用场景。”
这个项目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域”的目标。如今,在东山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无人机自动从“宝莲灯”中起飞,执行巡检任务。当地居民从一开始的好奇围观,到现在已经习以为常。
除了在产业布局上为家乡创造价值,陈方平还坚持为家乡捐赠助学金,并在母校东山一中举办科创研学营,带领学子们前往北京大学、云圣智能等高校及高科技企业参观学习,播下科技的种子。
“我是从东山走出来的孩子,深知教育资源对偏远地区学生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孩子相信,只要努力,梦想是可以实现的。”陈方平说。
创业8年来,陈方平对创业的观点也在不断变化。早期他觉得创业三五年,公司发展到50人规模,就是成功了。但后来他认为,创业不是“一夜暴富”,而是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就像孙悟空西天取经,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不断打怪升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陈方平说。
在云圣智能北京中关村的办公室门口,摆放了一个齐天大圣的铜雕塑,身披红袍金甲,手握金箍棒,立于云纹山石之上,姿态威风。这是陈方平的精神图腾,也是云圣智能企业文化的象征。
在陈方平看来,孙悟空代表着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斗战胜佛精神,这也是创业需要的核心精神。
这种坚持和拼搏精神在陈方平身上也有所体现:作为创业者,他称自己过着近乎“007”的生活,去年飞行超过200次,“几乎每天都在天上”。
东方富海是云圣智能A轮和B轮投资方,东方富海合伙人王鑫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走进陈方平天津办公室时的情景——墙上挂着埃隆·马斯克、史蒂夫·乔布斯和钱学森三个人的照片。
在王鑫看来,这反映了陈方平既追求严谨的学术,又注重创新产品和商业化感知。她表示,东方富海通常更倾向于投资具有5~10年相关产业经验的大厂背景创业者,而陈方平属于在校创业类型,这在该机构的投资版图中相对少见。
但陈方平身上有两点核心素质打动了投资团队:第一是他的技术积累扎实,比如在一次跟陈方平见面时,王鑫发现陈方平会亲自绘制产品设计草图,
这也让她进一步相信公司的产品创新能力;第二,陈方平不仅懂技术,还能亲身参与销售与市场开拓。如今,陈方平不仅是中国科协认定的“科技创业先锋”,
还入围了2020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2024《财富》40位40岁以下商业精英榜,曾多次被央视报道,云圣智能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
展望未来,陈方平表示将继续在产品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上持续创新,带领云圣智能完成从“美猴王”到“斗战胜佛”的蜕变。
在这个低空经济的繁荣时代,这位福建90后北大博士和他的团队,正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拼劲,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