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我翻出手机里的一段笔记,想到最近看到的《浙江省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一份要把公共教育与居住区紧密连动的文件。里面有一句话反复在我脑海里回响:配套幼儿园要和新建住宅小区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装修、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也就是所说的六同步。要点还包括:托育、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要提上日程,数字化管理来追踪信息,幼儿园用地范围内地下空间归幼儿园所有,等等。六同步的精神像一把尺子,提醒我,不该只顾私事,把身处的公共岗位也照见来。
![]()
![]()
在对话的过程中,我自觉把两点清晰地说出:第一,表达感激;第二,解释决策背后的考虑;第三,强调团队的重要性;第四,把情感因素与公共利益联系起来。我把话题引向现实中的制度安排:比如未来在居住区建设中,相关部门要把托育、教育等设施布点和用地规划放在同一份蓝图上,避免“先建房后找园”的尴尬;在具体执行上,还要依托数字化手段,确保对配套幼儿园的全称、地址、开办时间、性质等信息有清晰记录,并实现开放共享。你看,当我们把私人事件的边界收窄,公共议题就能更好地对话。
![]()
在这场对话的转折点,我发现自己真正体会到政策背后的现实意义:配套幼儿园用地一经确定,谁也不该侵占或随意变更;开设托班的园所需要进行“适托化”改造;若遇到未达规划要求的园区,要以公建配套、改扩建等方式解决,确保托育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某些同事也点头称赞,仿佛这一次我们真的把两端的张力都拉直了:私人选择的自由,和公共服务的刚性需求,能够并行不悖地存在于同一个团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