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她的名字,很多人是从《围城》里记住的。可在成为“孙柔嘉”之前,李媛媛还是济南一个爱看戏的小姑娘。家里有戏台,爸妈都在戏剧团,听着锣鼓长大。1977年,她16岁,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那会儿高考刚恢复不久,高手扎堆在一间排练室里,灯光一开一灭,台词要抠,动作要抠,神态还要抠。她不爱说漂亮话,老老实实练基本功,跟着老师一遍一遍拆戏。
1983年毕业,没急着“奔红”,先留校教书,有机会才去拍《李斌》,演了一个乡村姑娘杜鹃。镜头一出来,观众记住了她的眼神,导演们也找上门。她从济南奔到上海,再转到北京中央实验话剧院,换了城市,没换手里的那股劲儿。采访里,她反复说过一句话:“演戏是责任,得对得起观众。”这话不花哨,却够扎实。
角色找演员,是个缘分活儿。李媛媛身上有股子“书卷气”,但不单薄。都市题材《上海的早晨》里,她把邻家大姐的细腻拿捏住了;《斗魂岁月》换上军装,眼神一立,整个人都硬了起来。1990年《围城》,她和陈道明搭戏,孙柔嘉这个带点聪明、带点心气的角色,被她演得既有分寸感,又不失火候。电视机前,很多人那时没学过“表演体系”,只觉得“这人真像书里走出来的”。
1998年,她凭《香港的故事》拿下第16届金鹰奖最佳女演员。奖杯在手,意味着认可,更意味着压力。她也不是一路平顺:从地方到北上,圈子不大、规矩不少,话剧舞台也是刀尖上走路。她没走捷径,靠的是耐心和专业。这份职业尊严,是现在很多年轻演员还在找的东西。
![]()
聚光灯下的演员,也有绕不开的个人生活。她的感情路,起伏不小。与导演焦晃的那段情,起于戏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合作。年龄差距摆在那儿,舆论一番热议,家里也有顾虑,关系很快就到头了。后来,她和柳国庆结婚,两人同是戏剧学院出身,有共同话题,婚后却被忙碌撕扯,1992年走到尽头。那几年,她把精力又投回戏里,作品跟着出来,奖项也跟着来。
1999年前后,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杨诚,做影视投资的,背景相近,彼此都经历过婚姻。2000年初,两人领了证,那一年,她39岁。这段婚姻不像上段那样急促,更多的是安定感。圈里私下都说,她终于找到了“可倚靠的肩膀”。
故事走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她怀孕了,全家人都在准备迎接新生命。产检时查出宫颈癌中晚期。医生摆在面前的是一道极难的题:终止妊娠,尽快化疗,把握有一半;也可以保住孩子,但病情可能恶化。她没有犹豫,选了后者。
![]()
孩子顺利出生。她随即进入治疗。几个月的耽搁,癌细胞扩散,治疗难度陡增。2002年10月20日,李媛媛走了,年仅41岁。她没来得及看儿子走路、写字,也没来得及拍完那些还在剧本阶段的角色。关于具体诊疗、主治医生、医院名称,公开资料里没有更详尽披露,暂无相关信息。
我见过不少关于她选择的讨论。有人敬佩,有人惋惜。说到底,这不是一张标准答案的考卷。她在自己的生命里,做了自己的决定。她没有要求别人照做,也没把道德的大旗往外扛。一个母亲,在那一刻,押上了自己所有的筹码。我们能做的,是尊重。
她离开后,这个家还得往前走。杨诚把工作做了调整,几乎把自己变成了全职爸爸。奶粉、尿布、半夜发烧,幼儿园家长会,小学的手工课,初中的叛逆,样样都得接住。他在采访里提到过一句话:“不会忘她的嘱托。”这句嘱托是什么,他没细说,但看得到他一直在把它守着。
儿子杨之杰,现在长成了大小伙子,在北京读大学,学设计。具体学校,公开资料里没看到明确信息,以当事人后续公开为准。他偶尔帮父亲分担家务,也会参加一些行业活动,但这个家,更像是回到了普通人的节奏:早晚饭、周末采购、换季收纳。没有什么戏剧化推动,只有刺啦刺啦的生活声。“完整的家”,她用不一样的方式留了下来。
这桩家事,为什么会引来公众记忆里的长回响?不只出于怀旧。它直戳几个现实命题。
媒体在讲述时也要稳住分寸。一个人的选择,不该被二次消费,更不该被道德化叙事绑架。把事实说清,把边界划清,把尊重放在前面。这是新闻职业的底线。
![]()
几句当事人的原声,值得反复听。“演戏是责任,得对得起观众。”——这份职业伦理,让她的角色不轻浮。“不会忘她的嘱托。”——这份家庭承担,让一个男人变得更柔软,也更有力量。
不少观众每次重看《围城》,都会在评论区提起她。有的说“她一开口就有书香气”,有的说“那年电视还没这么多特效,她的眼神就是特效”。这些评价没有统一模板,情感却很真。作品会过时,真诚不太会。
写到这儿,我想把话交给大家。面对“治病”与“生育”的拉扯,若换成你或你的家人,怎么商量这道题?对单亲父亲,我们能做点什么,让他们少一点孤军奋战?影视行业该怎样延续对一位好演员的记忆,不是只在纪念日发一条“怀念”?
评论区聊聊。你怎么看她的选择?你希望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托底?也欢迎补充你记忆里的李媛媛——是哪一场戏、哪一句台词让你心头一紧。
我相信,好的故事,不是为了教化谁。它把生活的苦乐、人心的选择,摆在面前。看清了,记住了,才有改进的可能。让善意多走一步,让制度更跟得上,让每个家庭在关键时刻,都不再孤立无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