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苏联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成员,为战胜德意日“三国轴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二战初期,希特勒曾邀请苏联加入轴心国集团,苏联也曾就此与德国进行谈判。不过,苏德谈判终因利益取向不同而破裂。苏联为何要考虑加入轴心国?苏德谈判是如何破裂的?
![]()
(里宾特洛甫[中]与莫洛托夫[左一])
01/
一战后,苏德关系出现20年“蜜月期”
在一战中,俄、德两个帝国分别属于敌对阵营。1917年,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在“二月革命”中垮台。在“十月革命”中,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成立。苏俄为了退出一战、巩固政权,与德国签署了屈辱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
1918年11月,德国战败,与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其帝国被魏玛共和国取代。苏俄则未能参加凡尔赛和会。至1920年,苏俄共击退了协约国的三次武装干涉,粉碎了白卫军的进攻。
此时,苏德两国站到了一个惺惺相惜、彼此利益高度契合的历史节点。
1922年4月16日,魏玛德国与苏联签订《拉巴洛条约》(全称《德国和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双方宣布放弃《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以及一战后提出的领土与金钱要求,恢复外交关系及经济合作。
![]()
(签订拉巴洛条约的苏德双方代表)
由此,苏德关系开启了长达20年的“蜜月期”。
1922年,德国的货物已经占苏联1/3的总进口额。德国也大量购入苏联的农作物,并为苏联的工业振兴提供资金支持。
在外交上,双方也相互支持。1923年1月,由于德国无力支付战争赔偿,法国出兵抢占了德国鲁尔区。苏联发表声明,对法国表示强烈谴责。
《凡尔赛和约》严禁德国扩军和发展重型武器,甚至不许进行进攻性的军事演习和训练。为了规避这个限制,德国非常希望与不受《凡尔赛和约》约束的苏联开展军事合作。同样,苏联也渴望得到德国的军事技术,因为西方国家严禁向苏联出售现代化武器生产线,严禁帮助苏联红军建立现代化军事指挥和训练体系。
于是,苏德两国作为《拉巴洛条约》的附件缔结了秘密军事协定。德国开始向苏俄提供坦克、飞机发动机等的成套武器生产线,帮助红军建立现代化参谋指挥和训练体制。作为回报,苏俄则为德国开放军事基地和工厂,供德军进行一系列英法等国严禁的军事训练。正是在这片辽阔的实验场,德国的一系列新式武器和战略战术得到了充分的实验。
![]()
(魏玛德国国防部长赛科特视察苏联军事基地)
二战时期叱咤风云的德国高级将领,大多与苏联基地有缘分。
德军的60名王牌飞行员到苏联利佩茨克基地进行训练,后来的纳粹空军司令戈林也曾在此服役18个月。
德军“空降兵之父”斯图登特协助苏联人在梁赞建立伞兵基地,并在此探讨新型空降作战战术。1930年8月2日,斯图登特与苏联伞兵创始人奥尼德·米诺夫合作,完成了苏军一个伞兵分队的首次空降。这一天在后来就成为苏联和俄罗斯的空降兵节。1931年,苏军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空降兵部队。
就连德军“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与战术,也是在苏联基地完成实验论证的。他将坦克伪装成拖拉机运到苏联喀山,在此进行了各种条件下的机械化战术演练。后来,他以这种作战方式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苏联还开放军工厂,让德国在这里研制《凡尔赛和约》严禁拥有的武器。于是,克虏伯公司在苏联军工重镇图拉生产大炮和装甲车,容克公司在莫斯科郊区制造飞机发动机,法本化学公司甚至在苏联萨玛拉省制造军用瓦斯和毒气。德国专家帮助苏联建立三个大型军工厂,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曾占苏联军工企业外聘专家的80%。
1926年4月,苏德双方签定《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并各自在莫斯科和波恩建立联合办事机构。
![]()
(1926年苏德联合军演)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德国向其提供了大量信贷,用于支持苏德合作项目。通过苏德合作,苏军的武器装备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例如德国把全套E-I级U型潜艇的图纸出售给苏联,帮助其建立了完整的潜艇制造工业和潜艇部队。
当时的苏德两国实质上已成为盟友,德语成为苏联人的第一外语。在后来的“大清洗”中,契卡毙掉的很多苏联军官,其罪证就是曾在德国受训!
02/
苏德继续合作,划分东欧势力范围
1933年,纳粹领袖希特勒上台,苏德军事合作有所降温,但毕竟“蜜月期”仍在继续。
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为期10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加议定书》,两国在其中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这一条约不仅让英法震惊,而且让德国的盟友日本愕然。因为,日本认为这与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相矛盾,以至于时人戏称“斯大林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苏德签署条约9天后的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苏联先是观察了英法的反应,然后于9月17日放心地越过波兰东部边界。9月22日,苏德两军在布格河东岸的波兰领土布列斯特会师。苏德两国共同瓜分和灭亡了波兰。
![]()
(苏德两军在波兰会师)
德国侵占丹麦和挪威后,斯大林还向希特勒表示祝贺。法国请求停战的那一天,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对德国驻苏大使“表示苏联政府对德国军队的光辉胜利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从1939年9月到1941年6月,除了孤悬于大陆外的英国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葡两国以外,大多数西欧国家已被德国攻占。苏联则割占了芬兰10%的领土,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夺取了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
03/
苏德谈判,苏联是否会成为“第四个轴心国”?
苏德关系已来到新的转折点:1.由于战线拉长,德国的资源日益短缺,急需得到苏联的资源;2.欧洲大陆只剩下苏德两强,双方必须站在瓜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上,为彼此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在希特勒看来,如果能把苏联拉入“三国同盟”,那么德国既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可为德苏关系找到新的定位。因此,希特勒向苏联发出了加入轴心国的邀请。
1940年10月,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而斯大林也愿意与希特勒商谈加入轴心国的问题。
![]()
(希特勒会见莫洛托夫)
11月12日,莫洛托夫抵达柏林。12日至14日,苏德外长就“四国同盟”问题进行了谈判。
斯大林在给莫洛托夫的电报中指出:“构筑苏德盟约,显然对苏联有利”。
在谈判中,里宾特洛甫向莫洛托夫提交了“四国同盟案”。德国开出的条件如下:允许苏联向巴库以南方向发展,向伊朗、土耳其、印度扩张。但在波罗的海,卢西尼亚-喀尔巴阡、罗马尼亚、布科维纳、摩尔多瓦等地,希特勒没有做出让步。另外,希特勒要求“租借”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向乌克兰定向采购粮食。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建立“四国同盟”,让苏联从中亚南下阿富汗、英属印度,再进一步包抄英法控制的阿拉伯半岛。当时,希特勒已将英国视作囊中之物,于是,他向苏方大谈瓜分英国的好处。
然而,苏联人并不认为德国可以快速攻占英国。而且,斯大林更看重的是巴库的油田、芬兰的出海口、瑞典的金属以及黑海海峡的安全。
莫洛托夫做出了回复。他表示,苏联同意加入军事同盟,但条件是:1.德军从芬兰撤出,让瑞典中立,苏联掌握波罗的海以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命运。2.苏联在黑海的权益得到保证,以租界方式在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地区建立海军基地;3.承认苏联在波斯湾方向、巴库以南地区的领土要求;4.日本出让库页岛北部开采煤矿、石油的权利。
苏联是想把巴尔干、小亚细亚、波罗的海以及波斯湾地区全都纳入其势力范围,其胃口远远超出了德国提供的餐单。希特勒获悉“莫洛托夫方案”后非常不满。
![]()
(莫洛托夫检阅德军)
元首对他的高级将领们愤怒地说:“斯大林真是精明狡猾,他要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讹诈能手。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尽快使它屈膝!”
就在苏德谈判陷入僵局之际,英国的轰炸机竟然飞临柏林上空,苏德谈判代表慌忙逃到防空洞里躲避。但即使是在防空洞里,里宾特洛普仍在尝试说服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冷冷地回应:“如果英国已经被您击败,那我们现在躲在这个防空洞里干什么呢?”
苏德双方发表了一个联合公报,其中云:“意见的交换是在一种互信的气氛中进行,并且对于一切有关德苏两国利益的重要问题都已获得一种共同的谅解。”
莫洛托夫离开柏林前,里宾特洛甫给了他一封致斯大林的信。在其中,德国还是希望苏联加入轴心国,组建“四国同盟”,并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四国的势力范围。
莫洛托夫回国后,苏联高层就苏德谈判进行了讨论。11月26日,苏方向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表示同意“四国同盟”方案,但又重申了上述那四个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希特勒根本无法接受的。由于苏德双方的利益严重冲突,德国没有回复苏联。于是,“四国同盟”方案不了了之,希特勒最终放弃了拉苏联加入轴心国的方案。希特勒下定决心:“鉴于目前的政治发展,特别是俄国对巴尔干事务的干涉,有必要不惜一切代价消灭在大陆上的最后的敌人,然后再打英国”。
04/
受到德国的入侵,苏联转到反法西斯阵营一边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苏联的“21号指令”,代号“巴巴罗萨计划”。最初确定的进攻日期为1941年5月15日。
当有迹象显示希特勒正在向苏德边境大量集结军队时,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转而以一种近乎讨好的态度来对待德国了。
据德国驻苏大使冯·德·舒伦堡回忆,1941年4月18日,在火车站送别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后,“在火车站,斯大林公开地寻找我,用手臂搂着我的肩膀说:‘我们必须继续交朋友,你现在必须千方百计维持我们的友谊!’不一会儿,斯大林转向德国代理武官克莱勃斯上校,在弄清楚他是一个德国人以后对他说:‘我们将继续同你们做朋友——患难与共!’”
舒伦堡认为,这是苏联对德国态度转变的一个信号,专门向柏林报告了此事。紧接着,苏联在谈判中突然无条件接受了德国从伊格尔卡河至波罗的海边界划分的建议,而在数月前的谈判中,苏联对此都是绝不肯让步的。德国谈判官员报告柏林:“苏联政府的殷勤态度看来是非常突出的。”
根据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的贸易合同,苏联要向德国大量出口物资和原材料,而德国则以出口机械设备予以回报。而在1941年的1月和2月,苏联却放慢了对德国的物资出口,这明显是对遭到英国海军封锁的德国的一种敲诈手段。但在3月,斯大林改变了态度。德国官员兴奋地向柏林报告:“(苏联对德出口)在3月份已经飞跃增加,特别是在谷物、石油、锰矿、非铁金属和贵重金属方面。”
甚至对于德国飞机越来越频繁地入侵苏联领空,苏联的抗议也是温和而有节制的,并命令边境部队不得向德国飞机开火。为避免刺激希特勒,斯大林顽固地拒绝了所有要求西部军队进行战争准备的建议。
1941年5月,斯大林讨好希特勒行动进一步升级。苏联驱逐了比利时、挪威、希腊甚至南斯拉夫驻莫斯科的外交代表,关闭了它们的大使馆。斯大林还承认了亲纳粹的伊拉克新政权。苏联的所有报刊都得到严令,不得发表不利于苏德友好的文章。舒伦堡得出结论:“我坚信,在斯大林认为是严重的国际局势中,他为自己规定的目标是不使苏联与德国发生冲突。”
然而,斯大林的这些举动并没有换来希特勒的同情。希特勒认为,英国没彻底打服,主要是因为还寄希望于苏联和美国。如果苏联被解决,英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至于美国,则一直在观望,更不可能在英苏溃败之后前来干涉。而苏联被消灭后,盟友日本在远东的作战也会方便许多。一切证据都指向了攻占苏联的正确性。只不过在此之前,需要继续掩盖真相,通过外交接触试探苏联的态度。
现在轮到英国前来说服苏联与其共同抗击纳粹德国了。但是,斯大林用当初英法拒绝他时一样的冷漠态度回绝了这一建议。他甚至将英国发给他的共同反对德国的邀约顺手透露给了德国。
据传,种族主义者希特勒对同种族的英国人曾抱有好感。他曾在《我的奋斗》中表示,英国属于“雅利安人”,认为与英国共享世界霸权符合“日耳曼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他一直想劝降英国。他曾经哀叹:“多奇怪啊,我们依靠日本的帮助,摧毁了白种人在远东的基地(新加坡、香港),英国人跟布尔什维克联手来毁灭欧洲。”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不但与德国有过“蜜月期”,而且与日本既有对抗,也有合作。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日本对德国的举动感到震惊。此后,日本改变了对苏态度,希望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便腾出手来实施“南进”战略,夺取英、美、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1941年3月23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抵达莫斯科。当天,斯大林会见了松冈洋右。松冈提议建立德日意苏“四国同盟”,以对抗英美势力,并称蒋介石不过是英美的走狗。斯大林表示并不反对“四国同盟”,并称苏联从来没想与英美成为朋友。
![]()
(斯大林与松冈洋右)
经过几轮谈判,松冈在4月两次致电本国政府,建议签订“中立条约”而不是“互不侵犯条约”,得到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的同意。
4月13日,苏联代表莫洛托夫与日本代表松冈洋右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
![]()
(签订条约[左]松冈洋右/[右]莫洛托夫)
此后,苏联对中日战争的立场转向中立,其对华援助锐减并逐渐停止。例如,苏联撤走了苏联空军志愿队,中国政府不得不转而请求美国提供空中支援。这就是美国“飞虎队”来中国参加抗战的历史背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前的最后时刻,仍把一线希望寄托在苏联出面进行调停。
二战历史表明,苏联在德日和英美之间选择结盟对象,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在被德国全面入侵后才做出最后决断。而二战后的历史则表明,英美对苏联的防范之意堪比德日两国,这直接导致了长达40多年的美苏冷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