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3年 7 月,在澎湖海战,盘踞台湾的明郑水师失败之后,颜望忠、杨祥等将领提出孤注一掷的存活计划,就是仿效当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南下远征吕宋(今菲律宾),为政权存活寻求生机。
![]()
但当时权臣—冯锡范听了之后,立即反驳,并且斥之为“妄兴无益之兵”,最终胎死腹中。这样,在台湾延续22年的明郑政权最终选择投降清朝,最后一个以“反清复明”为旗帜的汉族政权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网上的明粉们,悲哀澎湖海战反清复明的失败。一些明粉甚至假设,如果明郑政权放弃固守台湾,全力南下攻占西班牙盘踞的菲律宾,是否可能开辟新天地、实现战略翻盘?当时权臣冯锡范由于放弃进攻菲律宾,背负着“鼠目寸光” 的骂名。
这个假设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与国际关系三大因素的考虑,本文依据历史资料文献,客观分析这一假设是否具有历史可行性。
![]()
变量一:家底够不够?澎湖败后,明郑还有多少能打的兵船?
对了全面评估清初盘踞在台湾的明郑政权,是否具备南下远征菲律宾的可能性,首先要明确明郑军队的军队实力,以及盘踞在西班牙的殖民者—菲律宾的军事防御能力。
1 澎湖海战之前,明郑政权的军事实力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在台湾建立了明郑政权,军队实力达到巅峰,舰队大约有200余艘战船,有“五爪船”“艍船”等精锐主力舰型,并且配备荷兰的火炮与黑人火枪手雇佣军,每一艘船可以搭载数百士兵。
然后明郑政权传位至郑经、郑克塽的时代,因长期封锁军队实力有所削弱,却仍保有百余艘大型战舰,具备跨海远征能力。
![]()
明郑政权的确也有出征菲律宾的计划。1661年郑成功曾计划攻菲,一边派神父传信逼降,一边暗中联络华侨起事,可惜突发病逝导致计划流产,次年华侨暴动遭西班牙屠杀,明郑再无内应
郑经时期,明郑水师组建“铁骑镇”“神器镇”等精锐部队,形成海陆协同作战体系。166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报告对明郑政权水师军事实力做记载:
“郑氏战船可载兵300人,配备30门火炮,远超我方小型战舰。”2 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军事实力
我们再继续评估西班牙在菲律宾的防御能力。根据西班牙国家档案馆保存的《菲律宾驻军报告(1670-1680)》,1680年代西班牙在马尼拉常备军仅大约2000人,其中西班牙籍士兵不足800,其余为本地土著辅助部队。
![]()
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城墙虽然坚固(石砌的因特拉穆罗斯堡垒),却由于火炮老旧,且缺乏远洋舰队,自然军队实力薄弱。
当时西班牙在亚洲的重心在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大帆船贸易的墨西哥航线上,非军事扩张,海军力量分散在太平洋各站,难以迅速增援军队。
但菲律宾的华侨暴动,已经被西班牙残酷镇压,如果郑成功远征,失去了内应基础。
因此,在纯军事角度去观察,在澎湖海战之前,明郑海军在数量和战术经验上均优于西班牙驻菲守军,但缺乏华人内应,胜负难算。
![]()
3 澎湖海战后,难以支撑远征
澎湖海战的惨败,早已经抽空了明郑军队的军事根基。根据史料记载,澎湖海战之前,明郑水师拥有200余艘战船,将近三万人兵力。但经过这一战役,精锐部队损失几乎殆尽,剩余兵力不足万人,很多也是伤兵残卒,士气低落至极点。
最令人致命,就是战船仅剩不足百艘,且缺乏维修的物资,台湾本岛的造船工坊早已因连年征战和资源匮乏陷入停滞。
可以看到,澎湖海战之后,如果冯锡范遵循将领的意见出征菲律宾,兵力是不足的。但当时盘踞在吕宋(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虽然兵力不足八百人,但经过数十年的经营,也建成了以圣地亚哥堡为核心的坚固防御体系,配备 9 磅以上口径的岸炮,能有效抵御海上进攻。
![]()
最为重要,就是西班牙早已经通过传教士和商人,获悉明郑可能即将进攻的情报信息,自然提前加固城墙、封锁港口,同时从墨西哥调遣战船增援,严阵以待的防御态势必然能抵御明郑水师的进攻。
变量二:内部稳不稳?人心散了,远征就是自取灭亡
现在,分析一下明郑政权集团的凝聚力,是否具备远征菲律宾的能力?
1 政治分裂:郑氏集团内斗严重
台湾的明郑集团,权力斗争也就是内斗严重,这可能是制约远征菲律宾的重要阻力。
在郑经死后(1681年),外戚权臣冯锡范弑君拥立郑克塽为权力接班人,引发宗室与将领的不满,自然造成朝廷的权臣争权、将领离心。
![]()
如果这时候,再继续抽调主力远征菲律宾,很可能造成台湾的空虚,继续诱发内部政变或者清军趁机渡海。要知道,施琅能在1683年取得澎湖海战的胜利,最主要是利用明郑内耗和勾心斗角,才一举击溃明郑的刘国轩舰队。
因此,1666年吕宋已向明郑纳贡(每年献舵或桅),冯锡范直言攻菲“师出无名、得地无用、守之不及”,并非单纯怯懦,也是理性考虑。
2 经济压力:长期封锁造成资源枯竭
1660年代开始,清朝实施“迁界令”,切断大陆对台湾的物资供应,相当于对台湾进行经济封锁。当时,明郑虽然通过走私维持生计,但铁器、火药、粮食日益短缺,的确是缺乏远征的军事武器。
![]()
如据记载,1679年郑氏商船曾试图向东南亚购粮未成功;如果再继续耗费巨资组织万人远征军,后勤难以为继。同时,明郑晚期政局动荡,财政拮据,不具备长期支撑大规模海外远征的能力。即便攻下菲律宾的马尼拉,也难以稳固统治。
3 后勤运输的压力
现在,计算一下清朝实施“迁界令”下的经济封锁,必然造成明郑水师出征后勤运输的困难。要知道,台湾与吕宋相隔约 650 海里,单程航程需 7-10 天。在澎湖海战失败的明郑水师,如果沿着这一条航线去菲律宾,必然会陷入无粮草的尴尬境遇。
澎湖的丢失,让明郑失去了关键的中途补给站,远征船队的粮草、弹药运输将完全暴露在清军水师的威胁之下,尤其是施琅在澎湖获胜后,正调集战船封锁台湾海峡,随时可能截击南下的郑军,可以说明郑水师还没抵达菲律宾,肯定会被清军水师阻击,远征计划胎死腹中。
![]()
最严重,就是明郑政权长期依赖台湾的屯田和海上贸易补给。明郑政权实际控制的区域,仅局限在台湾西南部平原,开发面积不足全岛10%。明郑郑集团推行“屯田制”,但因技术落后,水稻亩产仅1石(约合现代50公斤),仅为大陆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为解决粮荒,郑经曾试图开发东部山地,却因瘴气肆虐被迫放弃。一
1683 年的台湾已因连年旱灾和战争消耗,粮食储备告急。据《台湾外记》记载,当时台湾 “市肆一空,百姓逃亡”,连守军的口粮都难以保障,根本无力支撑一支远征大军的粮草供应。征调船只和调集粮草都需要大量民力,台湾百姓早就厌倦了战乱和苛捐杂税,强调征调会引发民变。
即使明郑水师的远征抵达吕宋,在吕宋(菲律宾)当地也很难获得将士们的粮食补给。当时西班牙在菲律宾已实施粮食管制,华人商铺被严格监控,无法为远征军提供支援。如冯锡范在反对攻菲时曾直言 “得之不足为吾臂指”,就是看到了吕宋贫瘠的资源现状,即便攻占也难以长期驻守。
![]()
同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马尼拉虽有粮,但守全岛需5万兵,澎湖海战失败后的明郑水师不足万人;金矿、蔗糖产地要么被土著控制,要么港口太差,占了也守不住。如果远征菲律宾,挑战依托坚城防守的殖民者,如同以卵击石。
明郑水师也普遍厌战,听闻清军将至,日夜惶恐,如果叫他们远离故土远征,就会出现逃亡甚至兵变。这一切如刘国轩反对攻菲律宾计划提出的:“今台民惶惶,若强行征调,必生内变”。
变量三:对手多强?不止西班牙,还有个致命敌人在背后
十七世纪的东南亚,并不是权力的真空,却是各种殖民势力的角力场。西班牙、荷兰在菲律宾一带展开激烈地竞争。荷兰人也曾多次试图与台湾的明郑政权联合攻打菲律宾,但均因彼此的信任度不足告吹。
![]()
如果明郑集团联合攻打菲律宾,西班牙绝不会是孤立无援,可能联合荷兰一起围剿明郑军队。当马尼拉告急,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总督区可通过大帆船调兵,甚至请求欧洲天主教的教皇支援。
如1662年郑成功欲攻菲时,马尼拉的多明我会修士便已向罗马求援。当时,之后,西班牙和欧洲的教会为了防止菲律宾的华人与郑成功联合,共同占领菲律宾,就策划了1662年马尼拉大屠杀,数万华侨被当作间谍被杀。明郑政权如果强攻菲律宾,肯定也是遭遇西班牙和欧洲教会这一强强联合。
最为重要,就是清朝朝廷绝对不会坐视反清的台湾明郑政权在海外立足,必然率领水师跨海追击。西班牙与清朝虽没建立同盟关系,但面对共同的威胁,就可能形成默契 —— 西班牙守住吕宋,清军攻占台湾,对明郑军队形成双向绞杀,明郑更加毫无退路。
![]()
结语:
综上所述,澎湖海战之后,明郑政权军事硬实力的衰落、内部政治经济的频临崩溃、国际博弈的险恶环境等三重因素的存在,直接决定远征菲律宾,是一个看似美好实则致命的“绝望幻想”。
冯锡范的决策,虽然让明郑政权最终画上了句号,却避免了全军覆没、客死异乡的悲惨结局。因此,冯锡范归降清朝,放弃远征菲律宾的决策,并非“鼠目寸光”,却是基于残酷现实的无奈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