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唐武宗李炎,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0年至846年在位,驾崩时年仅三十二岁。
虽然武宗在位仅仅六年时间,但却干了不少大事,首先他有力打击了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势力,重新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宰相李德裕,振作朝纲,吏治得到整顿。
此后对内收复昭义镇,削弱藩镇割据势力,使唐朝再次在形式上统一。对外击灭回鹘,稳定漠北,稳固边疆安全。
同时拆毁全国佛寺,没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财产,缓解财政危局,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共称“三武灭佛”。
在这六年时间里,唐朝社会经济和安全局势有所恢复,因武宗年号会昌,故史称会昌中兴。
![]()
削弱宦官势力,加强相权
公元814年,唐武宗李炎出生于长安东宫,821年被封为颍王,836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李炎的整个少年时代恰是大唐最为黑暗的时期,此时宦官专权达到顶峰,左右朝政,权倾朝野。
在李炎受封开府仪同三司的前一年,唐廷爆发甘露之变。
以仇士良为首的北司(唐内侍省设在皇宫北,故称北司)宦官集团率领神策军大肆屠杀清洗南衙势力(文官集团,因三省各官署设在宫城之南,通称南衙)。
被牵连的大臣士子有上万人,殒命的达到上千人,北司宦官完全垄断朝政,唐文宗被变相软禁,宰相只是行文书的傀儡。
838年,唐文宗钟意的儿子、太子人选李永暴死,文宗伤感,抑郁成疾。
840年初,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为了稳固权力,未经文宗同意,矫诏将看似听话好控制的李炎立为皇太弟,而文宗对此无可奈何。
![]()
一个月后,文宗驾崩,李炎继承大统,是为唐武宗。
仇士良凭借拥立之功,更加嚣张。少年时期的唐武宗历史上记载不多,但大体上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皇子,否则仇士良也不会把他扶上皇位。
而武宗也成功“骗过了”仇士良,其实武宗非常的有城府,他所表现的只是给外人看。
武宗即位后,有志于革除弊政,而且他深知宦官专权的危害,大唐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糟糕局势大体是因为宦官干政、皇权弱势、官僚政治体制瘫痪所导致。
所以武宗即位当年的九月,就召素有干才、名冠当朝的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武宗看来,“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因此,宰相权力行使的充分与否,对中央集权制的封建政治影响很大。
![]()
而在唐朝中后期,相权渐遭削弱。“甘露之变”后,“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因此,武宗提拔李德裕为相一是为了加强相权,二是抑制宦官权力扩张。
同时李德裕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宰相,他的“政归中书,保证宰相确有辅弼之权”的思想与武宗不谋而合,因此君臣二人勠力同心,加强集权。
随着李德裕入相,大宦官仇士良感受到威胁,他以李德裕削减神策军的口粮和军马草料为由,煽动神策军将士去武宗面前闹事,以此逼退李德裕。
但武宗派人宣谕诸将说,诏书内容都是朕想出来的,还没有发表,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仇士良本想趁机排挤李德裕,现在武宗出面,仇士良只能带着众将诚惶诚恐谢罪退下。
虽然仇士良手握军权,但如果贸然再行废立,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下场凄惨。于是他以退为进,向武宗提出辞职,结果武宗顺水推舟,竟批准了他的请求。
![]()
仇士良回老家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843年,武宗派人以贪渎为由在仇士良家中查出数千件兵器,下诏削除其官爵,籍没其家产。
这样一来,武宗暂时剪除了宦官势力,加强了皇权。
在削弱宦官的同时,武宗与李德裕加大力度,整顿吏治,提高官吏铨选质量,严格进士选取制度,限制官宦门荫特权入仕,并实行严刑峻法,打击官僚腐败,到会昌四年(844年)裁汰冗官两千多人。
在武宗的努力下,沉弊昏暗的朝政焕然一新。
平定昭义,威震藩镇
除了宦官集团,藩镇割据也是中晚唐的一块顽疾。
在武宗即位的一百年前,755年,大唐帝国爆发安史之乱,这场动乱声势浩大,几乎席卷整个中原。
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藩人军事集团和河北豪强与李唐关陇集团为争夺统治权发生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八年,虽然以安史叛军的失败而告终,但朝廷方面亦损失惨重,无力收复河北地区,藩镇割据局面从此形成,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开元盛世的辉煌从此一去不复返。
![]()
此后藩镇割据历经数代,父死子继,分裂局面固化,中原广大地区已兴起“否君臣之节,营自家社稷”的思想。
这种分裂局面极大危害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削弱国力,使大唐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中。
805年,唐宪宗即位后,打了十几年的削藩战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宪宗死后,藩镇复叛,割据更加猖獗。
如今权力接力棒交到武宗手里,武宗决定重拾祖父宪宗的荣光,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
841年,卢龙发生军乱,牙将陈行泰杀节度使史元忠,自称留后。随后卢龙士卒杀陈行泰,立牙将张绛。
在此期间,唐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沉着应对,不随意授予节钺。最后选定了恭顺朝命的雄武军使张仲武,成功平定卢龙军乱。
843年,昭义也出现对抗朝廷的现象。因为当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结果遭到朝廷拒绝。
昭义节度使辖区主要包括山西泽州(今晋城)、潞州(今长治)等地,自安史之乱后,在对抗河北藩镇、拱卫朝廷政权过程中屡立战功。
![]()
然而从刘从谏开始,昭义已经开始向独立的藩镇转变。
刘从谏去世后,部分昭义将领不愿受朝廷约束,积极为昭义独立出谋划策,他们拥戴刘从谏之侄刘稹继承昭义节度使。
此事在朝廷引起很多争论,很多宰相大臣包括谏官都认为反击回鹘的战事刚刚结束,边境还要加强警备,再讨伐昭义,恐怕国力难以支持,主张同意刘稹的请求。
危难之际,李德裕站出来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讨伐。他说:
“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习乱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尝破走朱滔,擒卢从史。从谏跋扈难制,累上表迫胁朝廷,今垂死之际,复以兵权擅付竖子。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
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听任刘稹接替节度使,就相当于朝廷对地方妥协,其他藩镇会效仿这种分裂的行为,对朝廷的威望和实力都极为有害。
李德裕的分析戳中了唐武宗的要害,此时宦官集团已有了很大收敛,绝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藩镇割据不能进一步扩大,于是决定对昭义用兵,将军事指挥全权交给李德裕。
![]()
李德裕虽是文官,但做事雷厉风行,他先是起草诏书,宣谕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为朝廷立功,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合力讨伐。
接着,李德裕又吸取往年征讨藩镇的教训,以前是各藩镇出兵刚刚离开边境,军饷便由国家负担,藩帅为了捞取利益,便迁延不再进军。
此次李德裕直接瞄准目标,让王元逵径取邢州,何弘敬直取鄜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不攻取县邑。
因此,各路兵马似尖刀一样,直插入叛镇的心脏地区。
同时严明军事纪律,对于磨蹭不前的将领予以惩戒,对于坚决执行命令的将领则予以奖赏。
除此之外,监军宦官干预也是唐廷出师不利的重要因素。
为此,李德裕专门和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定,监军不得干预军事,只取少数兵自卫,赏罚与将帅一视同仁,做到“号令既简,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
![]()
在作战过程中,李德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随时注意前线作战的进展情况,同时还不忘采取分化瓦解手段,对刘稹部下进行招降。
从844年四月开战,打到八月,朝廷军进展顺利,一路攻城拔寨,邢、洺、磁三州先后投降,昭义大势已去,刘稹本人被部下诛杀,至此昭义之战以唐廷胜利告终。
与此同时,在讨伐昭义之初,武宗顶着压力,处理了河东地区兵变,将带头闹事的首领槛送京师处斩。
可以说,平昭义之乱是唐廷对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极大提高朝廷权威,战争结束后各路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再次获得统一。
击灭回鹘,安定北疆
唐武宗除了平定内乱,在抵御外辱方面也颇有成就,最耀眼的政绩就是消灭了中唐时期以来祸患北方边疆近百年的回鹘。
时间追溯回安史之乱初,公元757年,回鹘叶护太子率兵4000南下,助李唐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并与肃宗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结为兄弟。
当然,回鹘的忙可不是白帮的,洛阳收复后,回鹘纵容士兵在城内大肆抢掠、纵火伤人、强暴民女,其破坏力比叛军更甚,引得民怨沸腾。
![]()
肃宗对此无任何反应,因为肃宗请回鹘帮忙反击安禄山,就是以中原财富为交换条件。此后,回鹘变本加厉。
765年,在唐朝叛将仆固怀恩的蛊惑下,回鹘勾结吐蕃进犯长安,进行残酷的烧杀掠夺,吓得代宗弃城逃跑。
此后回鹘以边境互市为机会,用1匹马换40匹绢,每次都送给朝廷成千上万匹回鹘马,很多都是以次充好的弱马,而唐廷因实力羸弱,从肃宗到敬宗只能忍气吞声。
然而风水轮流转,到唐文宗时期,回鹘陷入内乱,草原又发生疾疫和大雪,羊马多死,回鹘逐渐衰落。
840年,黠戛斯(今吉尔吉斯)大军入侵漠北,回鹘十万精锐尽损,可汗战死,都城被毁,残余部落走向分裂。
部分西迁西域,另一部分南下中原,迁徙至大唐北方边境。
然而回鹘仍然不知好歹,新上位的乌介可汗以为武宗刚即位,权力不稳,竟提出索要粮食和牛羊,借天德城安置唐朝和亲的太和公主的无理要求。
此时的武宗已得道回鹘近年衰落的情况,正愁没有“落井下石”的机会,果断拒绝了其请求,乌介可汗随即率军南下,进犯大同、云州等地,想给武宗一个下马威。
842年三月,武宗密诏卢龙节度使张仲武讨击回鹘,大破回鹘军,全部收降其七千帐,杀戮收擒近九万回鹘人。
乌介可汗避至河东大同军以北的阊门山,武宗召开御前会议商讨灭回鹘,朝臣多畏战,只有李德裕站在武宗一边。
当年九月,武宗命刘沔兼任招抚回鹘使,张仲武为东面招抚回鹘使,拉开消灭回鹘大幕。
武宗和李德裕经过商议,决定采取奇袭的方式速战速决,防止夜长梦多,并避免消耗过多国力。
前线唐军也非常给力,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率前锋袭击回鹘牙帐,石雄率三千士兵夜里挖地道前行,直挖到乌介可汗的牙帐门前。乌介可汗慌忙迎战,被唐军重创,负伤而逃。
![]()
另一边,刘沔也率大军在杀胡山(今包头市西北)附近大破回鹘军。两军合到一处,将太和公主迎回长安。
回鹘被斩首万人,收降二万余人,乌介向东北方向逃去,其溃散部队三万多人向卢龙镇投降。三年后,乌介可汗被部下所杀。从此回鹘衰散分裂,再也不成气候。
此后,唐北部边境一直安定三十多年。不久黠戛斯也向唐称臣,这是安史之乱后,大唐势力再次震慑西域。
武宗在仅仅几年时间里取得非常骄人的成就,是一位杰出的中兴名君。
![]()
然而人无完人,武宗迷恋长生不老,有长期服食丹药的习惯,导致性格愈加急躁,喜怒失常。就连一向支持他的李德裕都向他进言,希望以宽容理政。
从会昌五年(845年)秋冬以来,武宗开始患病,更加迷恋丹丸,不久病情迅速恶化,于846年四月在长安大明宫崩驾崩,年仅三十三岁,成为自唐太宗、宪宗、穆宗之后,第四位因服食丹药而死的皇帝。
虽然武宗执政仅仅六年,但却缔造了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时代,被史学家称为会昌中兴,从这一点看,武宗不失为一代英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