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5日讯(记者 闫军)基金公司为何成了被执行人?
近日,企查查显示,西部利得基金名下增加一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人被上海金融法院首次执行,执行标的为2.91亿元。
2.91亿元的巨额执行标的引发市场关注,甚至有市场人士将执行金额与公司净利润对比,称“债务黑洞吞噬五年净利润”,被执行的背后是何原因?是否真如传言所说,会蚕食公司净利润?是否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
基金公司要被执行2.91亿元?
西部利得基金近期被上海金融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291151872元,立案时间是11月6日。
![]()
近3亿元的巨额执行标的引发市场的关注。真相如何?财联社记者从知情人处获悉,该案是因为西部利得基金作为该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人,代表该资产管理计划作为被执行人履行相应的程序。
根据《资管新规》和本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的明确规定,资产管理计划财产独立于资产管理人、资产托管人的固有资产。西部利得基金作为管理人代表资产管理计划管理和处分计划财产,但计划财产产生债务应由计划财产本身承担。
案件本身而言,原审案件已经由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出具有效的法律裁决书,裁决由公司管理的资产管理计划承担相应的本金、利息和仲裁费,该裁决为终局裁决。
仲裁程序一般为“一裁终局”,案件相关司法裁判程序已经全部结束。此类案件,从惯例上来讲,基金公司代表该资产管理计划参与针对该资产管理计划的相关仲裁程序和执行程序,待执行事项的实际被执行对象是该资产管理计划。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涉及被执行的资产管理计划类产品或为专户或通道类业务,并非公募基金产品。“大概率是债券发行人违约,导致资管计划与交易对手方发生了纠纷。继而,交易对手方申请了执行。”
西部利得基金也对外回应,涉案的专户产品目前已不再运作,公司目前经营情况正常,财务状况稳健,将持续关注本案进展,并及时履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义务。
此前亦有基金公司被执行的先例
有公募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基金公司被强制执行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公司维度自身债务纠纷,这也是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被执行人,这次被执行较为少见;二是旗下资管计划的被执行,这类常见基金公司被执行案例中。
对于后者而言,基金公司被列为管理人,显示为执行对象,虽然有点“冤”,但也符合惯例,公司代表资管计划,无需承担相应的债务,如有必要,代表旗下资产管理计划协助法院进行针对资产管理计划的执行程序。
基金公司被列为执行人不多见,却也并非个例。以某头部基金公司为例,自2016年以来,曾有6次被列为被执行人,涉案金额4231.46万元,单次涉案金额在56万元至485万元之间不等。
2024年,另有中小基金公司曾被列为被执行人,涉及执行标的1.16亿元,根据披露信息显示,该案例同样是属于定制专户产品出现问题,产品为单一客户定制的通道业务,成立时间在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规范通道业务之前,属于合规业务。
上述涉案的资产管理计划已结束运作,并于2020年进行了清算。但是该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运作过程中,由于所持有的债券发行人违约,进而导致了该资产管理计划与债券回购交易对手发生了商事纠纷案件。交易对手方向法院申请了对基金公司名下1.03亿元财产的查封,并实际冻结了公司53.3万元现金存款,后转为执行保全。
因违约债券发行人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到了2022年底,涉及该资产管理计划的相关司法程序已经全部结束,由于该资产管理计划暂无可分配财产,法院终结执行程序。
后续因违约债券发行人破产重整后获得部分可执行资金,该基金公司协助恢复执行程序,再次被列为被执行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