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日前在访华后公开表示,中国需要在俄罗斯和爱沙尼亚之间“二选一”,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否则爱沙尼亚与中国的关系将无法正常发展。
这种强硬的外交表态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一个人口刚过百万的小国,为何敢对中国提出如此严苛的要求?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与动机?
查赫克纳的言论核心在于他认为俄罗斯的经济运行依赖中国的支持,尤其是在能源贸易和技术出口方面。
他妄称,只要中国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俄乌冲突就能尽快结束。
基于这一逻辑,他试图将中国的对俄立场与中爱关系直接挂钩,要求中国加入欧美的制裁阵营。
这种“二选一”的施压方式不仅罕见,更显得粗暴。
从爱沙尼亚的角度来看,这种外交施压的背后有其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
二战期间,爱沙尼亚曾被苏联吞并,这段历史创伤至今影响着其对俄罗斯的态度。
1991年苏联解体后,爱沙尼亚恢复独立,但对俄罗斯的恐惧根深蒂固。
俄乌冲突爆发后,爱沙尼亚成为欧洲对俄制裁的急先锋,其对中国施压的行为可以看作是这种恐惧的延续。
查赫克纳的底气不仅来自于爱沙尼亚的历史叙事,还源于欧美国家的支持。
他在采访中引用特朗普的言论,试图营造一种“西方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立场一致”的氛围。
这种“借势施压”的策略,实际上是为了吸引欧美盟友的关注,强化爱沙尼亚在欧洲内部的存在感。
然而, 面对爱沙尼亚的“二选一”要求,中国不会轻易妥协。
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中国的外交政策有着自身的战略定力和历史逻辑。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是通过多边外交平台推动和平进程,而不是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或道德绑架。
同时,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也并非由个别国家决定。
尽管爱沙尼亚等小国的声音在欧盟内部有一定影响力,但中国与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国的合作仍是中欧关系的主轴。
![]()
查赫克纳的言论更多是一场政治表演,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的高调施压吸引国内和欧美盟友的关注。
然而,这种绑架中国外交政策的行为,既不符合国际规则,也无法对中国的大国外交产生实质性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将继续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卑不亢,不迎不拒。
对于任何形式的规训和胁迫,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我们只走自己的外交道路,绝不接受“二选一”的选择。
未来,中国将继续在俄乌冲突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欧洲国家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