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傍晚6点47分,苏州唯亭金陵西路的梧桐叶正往下落,30岁的快递员李建国倒在离快递柜30米远的水泥地上。
![]()
他的邮政制服胸口处染着大片深褐色的血,右手还攥着半张被揉皱的快递单——收件人是“金陵西路128号吴女士”,而他脚下的路牌,明明白白写着“132号”。
最后一单快递的悲剧
小李的快递袋里装着一盒乐高积木。那是吴女士为5岁儿子买的,孩子明天要带去幼儿园做“分享课”。
小李原本应该把快递放在128号楼下的快递柜里,但导航APP在“金陵西路”这个路段突然跳点,把“128号”导成了“132号”。等他发现不对时,已经是晚上6点半,离他给自己定的“回家时间”只剩半小时。
![]()
他站在132号楼下的路灯下,给吴女士打了三个电话,没人接。
第四个电话终于通了,接电话的是吴女士的丈夫,声音里带着火:“我老婆等这个快递等了一下午,你怎么搞的?”小李赶紧解释:“先生,对不起,导航导错了,我现在在132号,马上帮你送过去,就几百米。”对方骂了一句:“你眼瞎啊?不会看路牌?”然后挂了电话。
小李没敢走,他怕吴女士丈夫再打电话过来找不到人,就在原地等。
15分钟后,吴女士丈夫骑着电动车过来了,穿一件灰色外套,手里攥着个不锈钢保温杯。他停下车,把保温杯往地上一摔,指着小李的鼻子骂:“你知道我老婆有多生气吗?孩子哭着要乐高,你耽误事!”
![]()
小李鞠了个躬,腰弯得很低:“先生,真的对不起,我马上送过去,保证不耽误孩子明天用。”吴女士丈夫上前推了他一把:“保证?你拿什么保证?我老婆刚才打电话给快递站,你们站长说‘送错了正常’,你们就是这么服务的?”小李往后退了一步,双手摊开,声音里带着恳求:“我是正式员工,我负责,我现在就去送,行吗?”
接下来的画面,在场的目击者一辈子都忘不了。吴女士丈夫突然从外套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刀,刀刃闪着冷光。小李本能地往后躲,却没躲过——刀刺中了他的胸口。他发出一声闷哼,用手捂住伤口,血从指缝里流出来。他看着吴女士丈夫,眼里全是恐惧:“我有孩子……”
![]()
旁边卖水果的阿姨尖叫起来,有人拿出手机报警,有人跑过去扶小李。他倒在地上,胸口的血越流越多,染湿了身边的快递袋。120救护车赶到的时候,他的眼睛已经闭上了,手里还攥着那盒乐高积木。
“优秀员工”的生存困境
小李叫李建国,老家在徐州农村。父母种了一辈子大棚,去年父亲得了糖尿病,再也干不动重活。妻子在苏州一家超市打工,一个月赚3000块,刚好够孩子上幼儿园的学费。
他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每个月要寄2000块给父母,还要负担家里的房租和生活费。
他在中国邮政苏州网点工作了3年,从来没迟到过。上个月,他还被评为“优秀员工”,奖品是一个印有“中国邮政”logo的保温杯。
![]()
同事说他“性格软,从来没和人红过脸”,就算遇到客户投诉,他也只会道歉,说“是我没做好”。
事发当天,他早上6点就到了网点。因为双十一预热,派件量比平时多了20单。他没吃早饭,啃了个包子就开始送快递。
中午12点,他在路边买了份快餐,蹲在快递车旁边吃,刚吃了两口,就接到客户电话,说“快递怎么还没到”,他赶紧放下饭盒,开车去送。下午3点,他喝了第一口温水,是路边便利店的店员给他倒的。
![]()
他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客户的“备注”:“张阿姨,住在3楼,爬楼梯慢,要帮她拎上去”;“王叔叔,喜欢把快递放在门口的鞋柜上”;“吴女士,孩子小,要打电话提醒取快递”。
这些备注,是他3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他“认真负责”的证明。
同事说,小李昨天还跟他们说:“等这个月发了工资,就给孩子买个新书包,再给父母买台血糖仪。”没想到,他的工资还没发,人就没了。
不是“情绪失控”的意外
![]()
小李的死,不是“情绪失控”的意外,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裂痕,是平台机制与人性的冲突。
快递员们每天要送100多单,平台的“时效考核”像一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迟到要扣钱,投诉要扣钱,送错要扣钱。他们的“快”,是逼出来的;他们的“忍”,是熬出来的。
有快递员说,他们最怕的不是送错快递,是客户的“情绪爆发”。“你跟他解释,他不听;你跟他道歉,他不接受。”有一次,一个快递员因为送错地址,被客户骂了20分钟,最后还被扇了一耳光。他没还手,因为他知道,还手了就会被投诉,就会丢工作。
![]()
小李的悲剧,不是第一个。2019年,北京一名快递员因客户辱骂,用工具伤人;2023年,广州一名快递员因送错位置,被客户动手打。这些事件的背后,是“服务者”的尊严被践踏,是“生存压力”的爆发。
没等到回家的路
10月17日的晚风里,小李的快递袋还躺在地上,乐高盒子上沾了血。他的手机屏幕还亮着,最后一条消息是发给妻子的:“老婆,我马上到家,买了你爱吃的卤味。”
而他再也没等到回家的路。
![]()
他的妻子赶到现场的时候,抱着他的尸体哭晕过去。他的父母从徐州赶来,跪在地上,抓着他的手喊:“儿啊,你怎么就走了?”他的孩子拿着乐高积木,问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家?他答应陪我拼积木的。”
这起悲剧,不是“偶然”。当我们对着快递员说“你怎么这么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可能已经跑了一天,没喝一口水;当我们因为送错地址发脾气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可能已经尽力补救了。
小李的死,是“服务者”的悲歌,是“社会温度”的考验。愿他的死,能让我们学会“理解”——理解快递员的不易,理解服务者的辛苦;愿他的死,能让平台学会“保护”——保护快递员的安全,保护服务者的尊严。
10月17日的夜,很长。小李的快递,还没送到。他的回家路,永远停在了那棵梧桐树下。
而我们,该醒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