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11月14日报道,近日,美国与马来西亚达成的所谓“互惠贸易协定”,因一项暗藏的“毒丸条款”骤然陷入舆论漩涡。
这份被国际社会普遍解读为针对性排他条款的协议,不仅引发马来西亚国内对国家主权受损的强烈质疑与抗议浪潮,更赤裸裸暴露了美国试图以贸易协议捆绑盟友、遏制中国发展的霸权逻辑,在多极化格局日益深化的今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与实践挫败。
“毒丸条款”本是企业并购中的反收购商业策略,如今被美国粗暴嫁接到地缘政治博弈的棋盘之上。根据协议隐性表述,若马来西亚与“损害美国根本利益”的国家签署竞争性贸易协议,美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协定且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
尽管文本未明指中国,但结合中美博弈背景与区域经贸格局,其目标直指中国的意图昭然若揭——中国作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与马来西亚贸易额远超美马贸易规模,双方刚签署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版议定书,更凸显了经贸合作的深度与韧性。
这种“选边站”式的条款设计,本质上是美国对盟友的“忠诚度测试”,妄图以短期经济利益为诱饵,逼迫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排他性选择。
美国的霸权套路并非首次上演。2018年《美墨加协定》中的类似条款,曾成功阻止加拿大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成为其意图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
如今,美国试图将这一模式移植到东南亚,计划在与泰国、越南的后续贸易协议中同样嵌入“毒丸”,本质上是想构建封闭排他的贸易圈,切断中国与区域国家的正常经贸联系。
但时移世易,东南亚国家早已看清其中的霸权本质:马来西亚国会议员联名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审查协议合法性,反对党直言这是“完全不具互惠性的投降行为”,民众通过请愿、集会等方式表达不满,担忧国家将丧失经济自主权,沦为美国地缘博弈的棋子。
面对汹涌的国内舆情,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针对“新殖民主义”的尖锐批评,他声称协议“既非投降也非背叛”,但马方总检察长办公室公开强调的“美方单方终止权”,恰恰反衬出条款的极端不平等性。
![]()
事实上,美国的“贸易胡萝卜”背后暗藏“政治大棒”:协议附带的强制采购美制安全设备、优先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等附加要求,本质上是将贸易合作与地缘政治深度捆绑,逼迫马来西亚偏离其中立外交立场。
这种霸权捆绑术严重忽视了东南亚国家的核心利益——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成员,马来西亚在电子制造、农产品贸易、能源合作等领域与中国形成深度互补,强行割裂合作关系无异于自断臂膀。
“毒丸条款”引发的连锁反弹,深刻折射出全球秩序转型期的深层博弈。一方面,美国深知自身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相对下降,试图以非市场手段遏制中国与区域国家的正常合作;
![]()
另一方面,多极化趋势下,各国维护主权独立与发展自主权的意识空前觉醒,不再愿意被动卷入大国对抗。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贸易理念,与东盟国家共同推动自贸区升级,为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这与美国的排他性、胁迫性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区域经济专家所言,美国的“内置威慑”条款,根本无法阻挡各国追求多元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需求。
历史早已反复证明,霸权逻辑终将遭到时代的唾弃。美国试图以“毒丸条款”锁住盟友、遏制对手,却忘了贸易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非政治捆绑。
马来西亚的抗议浪潮、区域国家的警惕态度,都表明这种违背经济规律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做法难以持久。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企图,都将损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最终反噬自身利益。
![]()
美国若想真正维系与盟友的关系,就应摒弃霸权思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与合作伙伴;而对于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国家而言,坚守中立立场、拒绝被迫站队,坚持多元开放的合作理念,才是维护自身长远利益的明智之举。
在多极化加速演进的当下,“毒丸条款”的遇冷再次印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才是不可逆转的时代主流,任何试图逆历史潮流的霸权行径,终将在各国的共同抵制中归于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