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柯桥,往年这个时候应该弥漫着染料和布匹的味道,机器轰鸣是这里的背景音。
但今年春天,见证纺织厂的车间安静得可怕。32岁的机工老张,捏着那张薄薄的《生产线关停及员工安置通知书》,手指关节捏得发白。他身后,巨大的织布机像沉默的钢铁巨兽,蒙上了一层薄灰。
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坯布,曾经是工厂的财富,如今却成了沉重的负担。
老板老李声音嘶哑地告诉工友们:“不是我不讲情面,实在是撑不住了。这些布,现在一米要亏三毛多,卖不动,堆着还要占仓库、交租金,银行天天催债…”
几天后,当地法院冰冷的公告贴在了厂门口——见证纺织厂正式破产清算,资产远远不够抵债,所有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
老张和几十个工友,一夜之间,饭碗没了。
这不是一家纺织厂,根据纺织网资讯行情信息中心揭示,2025年6月份总景气指数收于1109.68点,环比下跌7.16%,较年初比下跌0.41%,去年同比下跌15.93%。
![]()
这声机器停转的巨响,绝不是绍兴一地的孤鸣。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头上:202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4.1%。
![]()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平均每四台机器,就有一台是闲着的!
机器闲了,人还能忙吗?同一份报告里,那个牵动人心的数字——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依然顽固地停留在18.9%。
![]()
四年前,当胡锡进掷地有声地说出“都发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言犹在耳,
![]()
警告财政压力、担忧通胀猛虎的他,恐怕没有预料到,今天压垮无数个“老张”和“见证纺织厂”的,不是通胀的洪水,而是通缩的寒冰。
这种“不发钱”的坚持,正在酿造一场人财两空的惨剧——工人失去养家糊口的生计,老板背负倾家荡产的债务,而整个社会,都在为闲置的机器、积压的库存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你楼下的早餐店悄悄换了招牌,小区门口那家开了十几年的便利店突然拉下了卷帘门,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可能就是这场经济连锁崩塌的下一个环节?当消费的链条一环环断裂,谁能独善其身?
![]()
胡锡进们当年最有力的武器——那句“发钱会引发通胀”的警告,在今天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冰冷的数字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反常识真相:我们正深陷生产过剩型通缩的泥潭。衡量工厂出厂产品价格的PPI,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一起,已经连续9个月往下掉。
![]()
这意味着工厂生产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卖不动。央行在2024年一份深度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一个经济体的产能闲置率持续超过20%时(我们现在高达23.8%),新注入的货币,绝大部分都会被这些闲置的“胃口”巨大的空转机器和仓库库存所吸收,而不会像在短缺经济时代那样,猛烈地推高物价。
简单说,现在给老百姓口袋里放点实实在在的钱,非但不会引发大家担心的物价飞涨,反而可能是救活千千万万个“见证纺织厂”、保住无数个“老张”饭碗的强心针!
![]()
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吗?当初严防死守的“洪水猛兽”(通胀),其实在当前的困境下,根本不存在;而我们真正面对的“饿狼”(通缩和失业),却被忽视了。
看看大洋彼岸: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美国“简单粗暴”地给老百姓撒了几轮钱,事后看,其核心通胀率在发钱最密集的2021年在7%左右。
![]()
而我们作为制造业大国,反而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反观我们,为了严防通胀,对全民发钱慎之又慎,结果呢?2025年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维持在0.5%以下区间地位徘徊。
![]()
有时候,不敢发钱带来的经济窒息,比想象中的“通胀怪兽”更可怕,危害更深远。
现在,让我们像拆解一个危险机器的运作原理一样,看看“不发钱”这个政策选择,是如何在现实中化身“通缩魔鬼”,挥舞着它的三把致命镰刀,无声无息地收割着工厂、就业和消费的:
• 第一把镰刀:产能。机器一旦开动,即使停下来,每天也在烧钱——这就是折旧费、维护费、厂房租金。
见证纺织厂的老李算过,像他那样一条中等规模的生产线,每停工一个月,光机器折旧和基本维护就要白白烧掉近50万元。
机器闲着,不是省钱,是放血!工厂的现金流像沙漏里的沙子,无声无息地流走。
• 第二把镰刀:失业。一家像见证这样的中型工厂倒闭,它上游的原料供应商拿不到货款,下游的包装、运输、销售环节订单骤减。
企业破产倒闭必然带来就业岗位的流失。失业像病毒一样扩散,一个工人的失业,可能意味着一家人消费能力的断崖式下跌。
• 第三把镰刀:消费。工人们失业了,或者担心失业,第一反应是什么?捂紧钱袋子!能省则省,非必要不消费。
于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掉在了3.1%的历史低位。
![]()
这又形成了一个更绝望的循环:消费越低迷→工厂东西越卖不动→更多工厂停工裁员→更多人失业不敢花钱… 经济的心脏,跳得越来越微弱。
那些还在高喊“发钱必然导致恶性通胀!”的人,就像在空荡荡的仓库里大喊“小心货物堆得太高会塌!”。
![]()
看看那些堆积如山的库存!我们缺的不是商品,是让商品流动起来的购买力!我们面临的真正风险是经济冰封,而不是物价飞涨。
面对这头凶猛的“通缩魔鬼”,难道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当然不是!
科技给了我们一件强大的武器——数字人民币(e-CNY)。
它不仅仅是一种新形式的钱,更是一套可以精准制导、智能约束的“发钱保命系统”。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它,设计出既有效刺激经济、又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确保钱花得明明白白。
1. 精准锁定,把钱给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数字人民币APP,里面可以设置专门的区域,比如“助农补贴”、“灵活就业帮扶”、“低收入家庭补助”。
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民、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的人、生活困难的家庭,通过简单的线上申请和必要的审核(比如核对社保、税务信息),补贴就能直接打到他们的数字钱包里。
关键一步:系统自动屏蔽! 公务员、年收入超过12万的个税申报者等等,对不起,这笔“保命钱”不是给你的,系统后台直接过滤掉。
这保证了宝贵的财政资金,精准滴灌到干涸的土壤。
2. 智能合约,给钱装上“导航仪”和“紧箍咒”: 发下去的钱,不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技术,可以给每一笔补贴设定严格的规则。
比如发给农民的500元助农补贴,可以设定:只能在指定的种子站、化肥店、农机维修点消费;只能用于购买农资相关的商品;有效期只有60天,过期作废;甚至还可以设定,必须累计消费满300元,才能激活这500元补贴!
这样设计,确保了钱不会被挪作他用,不会被存起来不花,而是必须花在刀刃上,实实在在地拉动特定领域的消费。
效果如何?广西在2024年的试点给出了答案:采用这种智能合约方式发放的助农补贴,资金被乱用或流失的比例被压到了惊人的0.7%以下!
![]()
3. 铁证留存,每一步操作都有“电子指纹”: 当你用数字人民币消费这笔补贴时,每一笔支付都会在区块链上生成一个独一无二、不可篡改的记录。这个记录包含精确的时间戳(什么时候花的)、GPS定位(在哪里花的)、商户信息(在谁家花的)。同时,你钱包里会清晰记录着当初设定的智能合约条款。
这就相当于给每一分钱的去向都打上了“电子指纹”,留下了铁证。
万一以后有人质疑“这钱是不是乱花了?”或者“补贴政策有没有效果?”,这些数据就是最硬的证明。你自己也可以随时截图保存这些信息,做到心里有底。
4. 拼单激励,小钱撬动大消费: 为了防止大家只花一点点补贴,起不到真正刺激消费的作用,智能合约还能玩出“花活儿”——设置拼单满减机制。
比如上面说的农民买农资,不是要累计花满300元才能激活500元补贴吗?这就是在鼓励大家多消费一点,把补贴的拉动效果最大化。
反过来,也可以设置门槛:单笔消费低于30元的不计入累计金额! 这就避免了有人为了凑数,只买点小东西糊弄事儿,逼出真正的、有规模的消费需求。
5. 自动核销,异常资金无处可逃: 当商户用扫码枪扫你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完成这笔补贴消费的收款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这笔交易的详细信息(金额、商品、发票号等)会瞬间、自动地回传到财政部的监管后台。
系统会自动核对这笔消费是否符合当初设定的补贴规则。一旦发现异常——比如有人在非指定地点消费了,或者消费金额、品类明显不合理——系统会立刻自动冻结相关账户,阻止资金被非法套取或挪用。
当我们看到财政部账本上那超过17.5万亿元的年度税收,再看看那些因缺乏订单而锈迹斑斑的机器,那些因失业而茫然无措的工人,那些因消费低迷而门庭冷落的商铺,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应该如何善于使用?
数字人民币和智能合约技术,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恰好切中了胡锡进当年担忧的痛点——财政效率、资金安全、通胀风险。
它可以让发钱“精准滴灌”;让每一分钱的流向都清晰可控;让刺激经济的政策能够真正穿透到经济的毛细血管。
犹豫的成本有多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预警已经响起:如果现状持续,每个月将有数以万计就业岗位从我们身边流失!
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寒冬里,运用智慧、精准施策给需要的人发钱,相信终会迎来全民敢消费、经济焕生机的新时代浪潮所彻底淹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