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纽约上东区骗过无数社会精英、搅动上流圈层风云的“安娜·德尔维”,如果穿越到中国古代的南北朝,会展开怎样的生存游戏?
在短剧《冒姓琅琊》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性转安娜”——王扬。当身份、性别、时空全部重置,没有系统加持,没有宿主记忆,仅凭文科生的学识和一张巧嘴,他成了南齐乱世中的冒牌贵公子。
![]()
面对一同穿越的伙伴接连丧生,在命悬一线之际,他脱口而出:“我乃琅琊王氏,犯我者,族之!”成功喝退想杀他的官兵。
更讽刺的是,那位上一秒还在嫌弃他“学文科没用”的壮汉,下一秒就因为口无遮拦、毫无历史常识,被官兵当成间谍当场击杀,这无疑是将张雪峰“文科无用论”按在地上摩擦,堪称文科生年度必看爽剧!
![]()
而且《冒姓琅琊》由《一品布衣》原班人马打造,以台词讲究、考据细致和历史感强而出圈,将南齐的门阀制度、户籍之严、“士庶天隔”的社会现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目前,该剧在红果吸引了100多万人追剧,被观众誉为“短剧界又一天花板”级别的作品,通过文化爽感和智性博弈重构了穿越剧的爽点。观众反馈“看完查资料才能懂”“唯一舍不得倍速看的短剧”。
全剧一共 80 集,单集动辄 5 分钟,我自己硬是连追了四个晚上才看完。不是因为剧情不够上头,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太好看、信息量又密集,根本舍不得快进,更不敢倍速,只能一点点细细抠着看。
![]()
剧里有太多高光点。比如:
有人因围绕《古文尚书》真伪展开的争辩,欣赏王扬仿佛诸葛亮附体般舌战群儒,为此拍案叫绝;
因配角巴东王在造反与认错之间反复摇摆,最终仍惨遭父兄杀害,而更真切地看见了权力阴影下人性的暧昧与残酷;
也有人在王扬于南齐国主行将就木之际,慷慨陈词、为百姓发声时,忽然心口一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甚至,这部剧的主题曲和插曲没有像大多数短剧那样奉行拿来主义,而是采用了原创。
![]()
在戏里,这是一场关于身份、出身与自救的赌博;在戏外,它则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每一个“普通人”在等级森严世界里,奋力求生的样子。
![]()
这部短剧,底子有多硬?
《冒姓琅琊》之所以撑得起“短剧界又一天花板”的名号,很大一块底气,在于:好团队 + 好原著 + 尊重原著的改编态度,三管齐下。
先说改编。这部短剧并不是“借个 IP 搬个壳”,而是在相当大程度上沿用了原著的剧情走向和人物脉络:关键桥段、人物命运、情节推进基本忠于文本,只在节奏、细节和视听表达上做了适配短剧节奏的压缩与增强。
也正因为改编没有“魔改跑偏”,我们才有必要、也有空间,从短剧出发,往前追溯,看一看原著本身究竟好在哪儿,为什么一本打磨扎实的小说,能成为影视化时真正的“硬核资产”。
一方面,是团队的硬实力。《冒姓琅琊》出自男频精品短剧《一品布衣》的原班人马之手——后者在红果站内播放量破 20 亿,已经验证了团队“人物为根、对标长剧品质”的制作路线。
《冒姓琅琊》延续了这一理念:不靠堆梗和狗血求存在感,而是把人物关系、对话密度、情节节奏都按长剧标准打磨,再压缩进短剧时长里。
另一方面,是原著本身就足够“能打”。小说《冒姓琅琊》是番茄小说的巅峰榜作品,累计吸引超 500 万读者,番茄评分高达9.7分。
![]()
番茄小说巅峰榜IP《冒姓琅琊》实体书第一卷已出版
作者东周公子南没有挑大众最熟的汉唐明清,而是选了许多人并不熟悉的南齐,一个夹在南北对峙之间、制度与文化都在剧烈发酵的时代。
他的写作野心,也不是产出一部“披着历史皮的爽文”,而是认真地把一个现代人,丢进细密完备的南北朝制度和森严门阀秩序里,看看他怎么活、怎么博弈、怎么一点点改变自己的位置。
在他的设定里,历史不是一块随便拿来贴背景板的布景,而是一座已经搭好的精细“模型”:考据和制度,是模型的骨架和纹理;人物和故事,是被放进模型里活动的“人”。
模型越严谨,人物一举一动就越受约束,也就越真实。这意味着:没有秘籍神功,没有气运光环,也没有动不动就“抄诗词吊打古人”的爽点,穿越难度被如实保留,户籍制度、门阀政治,都会成为主角打怪升级的绊脚石。
![]()
因此,短剧之所以能拍出“历史感”,其实是吃了原著长期打底的红利。
有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学者指出:小说《冒姓琅琊》最可贵之处不在于“堆知识”,而在于它在尊重史实结构的前提下,让人物发展和社会流动逻辑保持可信。
因此,基于原著的影视化创作,既把原本只存在于论文、专著中的南齐制度与社会现实,转译成观众看得懂、愿意追的剧情,也让短剧这种轻量载体有机会承载更厚重的历史质感。
所以,当我们说《冒姓琅琊》短剧“天花板”的时候,其实也在承认一个朴素的事实:影视化的上限,很大程度上被原著的下限决定。
![]()
从“黑户王扬”到“古代安娜”:小人物的身份赌博
从剧情来看,《冒姓琅琊》始终咬住的是一个人的求生历程。
它不是从帝王将相、权臣名士写起,而是紧紧跟着“黑户”王扬,一步步往下扎:他如何在户籍制度的缝隙中苟活,如何在士族门阀把持话语权的世界里为自己“编造出身”,又如何在“士庶天隔”的森严等级面前,试图为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的人争一口气。
南齐的制度之严、门第之重、出身之限,并不是靠几句背景旁白交代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长在他每一次选择、每一次险象环生的命运转折里。
这恰好与近些年学界愈加重视的“微观史”取向暗暗同频。像《奶酪与蛆虫》只写一个十六世纪磨坊主的故事,却借由审判记录和支离破碎的言语,逼人看到:
历史从来不是某个宏大结构在自动滑行,而是无数像梅诺基奥、像王扬这样的小人物,在各自的坐标里努力理解世界、误读世界、对抗世界,又一次次被世界反噬、裹挟的过程。
![]()
镜头缩小,并不是为了把叙事做“窄”,而是为了让那些原本被总括为“时代潮流”“制度变迁”的话语,重新落回到有血有肉的具体生命上。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于沉浸在朝代更迭、王朝倾覆的宏大叙事,小人物的命运则被排除在“正史”的框架之外,只被当作背景噪音。
《冒姓琅琊》选择从一介白身的小人物王扬入手,从他的目光去打量那个动荡纷争的年代,本身就是一种更具“关怀性”的书写路径。
它难得之处不在于简单还原史实,而是在守住历史骨架的前提下,把活生生的人装了进去,让冷冰冰的制度与门阀秩序,真正映照到一个普通人的惶惑与挣扎上。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冒姓琅琊》更有意思的一层,是把王扬塑造成了“古代男频版安娜·德尔维”。
两个人身处的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语境:一个在南北朝的门阀体系里漂泊,一个在纽约上东区的精英社交圈里周旋;一个要说服的是中正官、士族清流,一个要骗过的是金融大佬和艺术圈名流。
![]()
影视剧《虚构安娜》剧照
但二者共享的生存母题,却惊人一致——在一个高度封闭的阶层体系中,靠伪造身份、营造人设来获取原本不会向自己开放的机会。
在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的高级认证,挂上这个姓就理所当然被纳入士族序列,被默认拥有相应的教养、资源与政治潜力;在当代资本社会,“德尔维”式的名媛身份,同样是一张象征资本、趣味与门路的门票。
然而,更重要的是,无论安娜还是王扬,他们都不是一无所长的“空心骗子”。
王扬满腹经纶,懂经世之道,关键时刻能为百姓发声;安娜则深刻洞悉了精英阶层对金钱和名望的贪婪,她的艺术趣味和社交手腕并非全然虚构,正是这些真实才能,让她得以在一段时间内成功“骗过”所有人。
这两种人物形象,共同指向了一个残酷的问题:当社会的正当上升通道被严重收窄时,个体要想突破阶层壁垒,只能去伪造一份“被认可的身份”。
与其急着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不如反过来追问一句:是怎样的制度与结构,逼得有才华的人不得不把精力耗在“如何伪造身份”上?
《冒姓琅琊》在讲故事的同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一种古代版本,而它之所以让人看得揪心,恐怕也正因为我们隐隐意识到——这种关于阶层、通行证与身份表演的焦虑,从未真正远离过。
![]()
当“神级网文”卷进短剧赛道
如果把《冒姓琅琊》放回行业语境里看,它和《一品布衣》其实像是竖屏短剧赛道上的一个分水岭:过去被默认更适合做长剧的大体量网文 IP,开始进入短剧改编范畴,而且不是“降配使用”,而是认真当成王牌来打。
这两部剧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原著都是平台重点投入的头部内容。一个出自中文在线旗下 17K 小说网大神作家李破山的《一品布衣》,一个是番茄小说巅峰榜、评分 9.7 的《冒姓琅琊》。
在传统印象里,这类 IP 更像是上星长剧或者S级网剧的储备弹药,如今却被陆续投向竖屏短剧,这本身已经说明平台的判断在发生变化——短剧也是可以承载头部 IP、跑通长期品牌价值和内容口碑的正式战场。
为什么平台慢慢愿意把头部 IP 投入竖屏短剧?
一方面,是商业模型成熟后的顺势而为。过去一年多,短剧的商业模式、推荐机制、投流打法都被反复验证。对于平台来说,继续用同质化小 IP 堆量,边际收益在下滑,引入头部 IP 能显著拉高用户期待值和广告分账,降低试错成本。
![]()
另一方面,短剧本身的制作门槛也在迅速抬升:以《一品布衣》《冒姓琅琊》为代表的作品证明,只要剧作扎实、制作在线,短剧也可以大有所为,是可以形成自己审美体系和叙事节奏的形态,这让原本谨慎观望的优质IP开始愿意尝试。
对原著作者来说,短剧 IP 授权也正在成为一条越来越重要改编路径。除了平台本身的保底和分润,头部作品也拥有更强的议价权,平台和制作方看重的不只是眼前一部剧的收益,还包括这个世界观和人物体系未来是否有多季开发、衍生项目、甚至多形态联动的可能。
11月4日,鬼吹灯系列作者天下霸唱的小说《山神异闻录》也改编成短剧,登陆腾讯视频独播,便是头部作者的IP加码短剧赛道的典型案例。
从平台侧的政策变化,也能看出这种态度的转向。红果在 8–10 月推出重点品类激励活动,明确鼓励创新题材和精品化尝试,让像《冒姓琅琊》这样兼具历史质感与类型爽感的项目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
据不完全统计,阅文则已释放出 3000+小说 IP 面向市场改编,尤其是加码男频品类,把过去更多被长剧排队消化的存量故事,引入更新、更灵活的短剧赛道——这既是对短剧商业价值的认可,也是试图用短剧反哺原著、扩大 IP 影响力的一次产业布局。
如此,短剧行业呈现出的新面貌就清晰起来了:它不再只是用低成本复制爽点的“快消品工厂”,而是逐渐长出了一套能消化头部 IP、能支撑复杂题材、甚至敢于做文化向与类型向结合的创作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