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平静时,他们如常人一样交流、学习、游戏。夜深人静时,有人情绪失控大哭,有人不停捶腿、撞墙,有人激动地吵嚷着要拿回手机跟好友联系,有人想结束年轻的生命。医生和看护人员尽力安抚着他们的情绪,当情况变得不受控制,及时进行药物或心理治疗。
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情绪不好、突然生气、生活和社交受影响、有焦虑甚至抑郁等症状……不是孩子不听话,可能是他们的情绪“病了”。
外表阳光俊朗的闭国锦,是广西崇左高级中学的高二学生。2024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专家团队到学校做心理筛查时,发现他可能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并伴有焦虑甚至抑郁症状,他在1000多名学生中被标记为“需要紧急干预”的学生之一。
近期,国内首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在全国院线热映。影片以16岁少年闭国锦的故事为主线,展现学校、医院、家庭、社会帮助青少年认清心理健康问题、走出心理困境的过程。
身处心理漩涡
“去学校跟机器人一样,自己一个人时容易不开心。”闭国锦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主动跟随医生到北京治疗。
影片镜头显示,在安定医院儿科住院部,还有很多像闭国锦一样因心理健康问题入院的少年。平静时,他们如常人一样交流、学习、游戏。夜深人静时,有人情绪失控大哭,有人不停捶腿、撞墙,有人激动地吵嚷着要拿回手机跟好友联系,有人想结束年轻的生命。医生和看护人员尽力安抚着他们的情绪,当情况变得不受控制,及时进行药物或心理治疗。
让更多这样的孩子“被看见”,让更多人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是导演田艳的初衷。“一些表象上的‘行为问题’,使得很多青少年被误解为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其实有些问题是病理原因所致,而非孩子主观意愿。”田艳相信,“只有被‘看见’,才能被认知”。
在影片筹备过程中,田艳发现,孩子出了问题,家长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的状态。“影片希望用客观视角,为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让青少年心理问题引起关注,进而让更多问题被早发现早重视,也是她的目标。在一场映后交流会上,一位失独妈妈痛哭着说,孩子因为抑郁症离世,她替孩子来看这部电影。这让田艳久久不能平静。
北京工作的一位女士在讲述观影原因时表示,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广州,老大上初三,老二上三年级,但老大今年中考后就再也不愿去学校,她苦恼不已,希望从这部电影中找到一些启发和思路。
走进孩子内心
田艳最早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始于2019年。此后,她带领团队用3年时间深入学校、医院及社区,采访孩子、家庭以及他们的医生,在精神医学常识、儿童青少年神经发育、社会成因、孩子困境等方面展开调研。
2024年9月,影片团队开启为期6个月的拍摄,累计拍摄素材超1000小时。最终,他们用克制又温暖的镜头语言完成了这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并于今年10月底在全国开始公映。
10月31日,在北京的一场映后会上,一所中学的心理老师告诉记者,“在很多人看来,青少年心理是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很好奇会拍成什么样,所以特意来看。”
虽然平时工作就是跟“问题学生”打交道,但这位老师还是深受触动:“我之前去过安定医院的这个病区,对影片里的场景很熟悉,但当时是白天,一片祥和的氛围,没想到晚上很不一样,那么多孩子在痛苦中挣扎。”
“影片还展示了部分少年积极自救的心态,比如闭国锦,他的心态是开放的,想要走出来,这就说明家长、学校、社会需要及时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帮助,陪他们穿过那片‘暗夜’。”这位老师说。
“从记事起没见过妈妈,直到高一时才见到一次,从小到大没人理解,小时候没人管,鞋带都不会绑。”在安定医院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的耐心倾听与引导,让闭国锦袒露了内心的脆弱。一声声抽泣,是在诉说无助,也是在求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陆林教授表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非自杀性自伤等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较为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
从“看见”开始
“约一半精神心理问题始于青少年时期,然而这其中多数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未能及时干预,最终在成年时期发展成精神心理疾病。如果能在早期就逆转或遏制疾病的进展,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陆林说。
“问题的解决,是从可以轻松地讨论和面对开始的。”田艳强调,这部影片不仅是纪实故事,更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包容性探讨。田艳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消除贴标签现象,减轻青少年和家庭的病耻感。与此同时,鼓励教育系统增加精神医学的基本常识培训,推动医院建立和推广统一的诊断标准,实现精神医学体系化建设,“最终让每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能得到积极且正确的面对”。
近些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今年初,国家卫健委确定2025年至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填补“空白点”,充实专业人员队伍,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向社区延伸。
在影片最后,精神心理医学方面的专家表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综合因素所致,包括遗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质疑、不愿接受,甚至想和客观现象对抗。
“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哪怕孩子在某一时间段生病了,没有办法继续学习,经过及时和专业的帮助,他们还是能回归正常生活,也依然会有美好的未来。”专家们建议,家长和学校要做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