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成都地铁三号线施工过程中,工人挖土时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从湿泥中清理出一盏铜鱼灯,鱼身表面贴着金箔,鳞片纹路刻画得清晰可见,这盏灯的独特之处在于鱼嘴衔着一根细铜管,直通鱼腹内部,考古人员将灯带回实验室进行测试,点燃灯芯后,热气上升促使灯油自动沿管道升至鱼嘴处,连续燃烧超过四小时无需添油。
![]()
这盏灯不是摆着看的,是真正用来照明的,制作这些灯具的工匠叫做火工,他们在蜀地工作,专门制造这类实用的小物件,火工没有被正式史书记载,但他们的技术非常扎实,领头的工匠子游担任蜀郡少工署的首席,他写过一本《燃灯三忌》,书中说明油的用量、灯管的粗细和风的流动如何保持火焰稳定,这些知识在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有人开始研究。
![]()
子游不仅会供油,还会调节火苗,他在鱼眼睛的位置钻出小孔,让空气慢慢流进去,这样火苗就能烧得稳当,不会冒黑烟,也不会产生怪味,贵族们晚上睡觉时用它,觉得非常舒服,这其实是一套靠经验摸索出来的调光方法,那时候没有压力表,也没有计算公式,全靠手去触摸、眼睛观察、反复尝试,我猜子游的手上肯定布满烫伤的疤痕,但他一直没有放弃。
后来宫里发生火灾,有人说是机关灯引起的祸事,朝廷干脆下令把所有复杂灯具都砸掉,子游连夜把三盏鱼灯埋进自家后院,自己留在工坊等待官兵上门,子游说这些灯会说话只是人们听不见罢了,那天晚上子游点亮最后一盏灯,坐在那里看着火光慢慢熄灭,手里握着铜管刻下活灯两个字,子游没有逃跑也没有争辩,就用这种方式留下这些东西。
![]()
我们现在造飞机发动机、深海潜水器和空间站燃料系统,基本道理还是用热气压力推动液体流动,这和两千年前那盏鱼灯的原理一样。许多尖端技术的源头就在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工匠手里,那些工匠不懂得流体力学理论,但明白油该怎么走、火要怎么烧、人该如何使用,这种来自实践的经验才是真正的智慧。
四川博物院里放着复原的鱼灯,灯光微弱,仿佛在水中游动,旁边的牌子上写道:“从一盏灯一条鱼到一个国家的循环系统,中国人对‘流动’的理解,开始于一根管子一个腔体,结束在万物生长永不停息”,这话听起来有点玄奥,实际上很实在,科技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是人一点点尝试出来的,子游那双手,比任何论文都来得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