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方这次打掉了两个目标:斯塔夫罗波尔州的斯塔夫罗连石化厂
![]()
同时,顿涅茨克州新斯维特的一个弹药库也被击中。现场直接出现了多次爆炸并且起火,远处还能看到接连的二次爆炸,那些影响现在还在统计和评估中。说白了,两个地方一个是能产出军用材料的化工厂,一个是直接给前线送弹药的库房,一打就是把上下游一齐摸了。
时间上不长,消息出来后不久,周边居民就报告:夜里或清晨连续听到冲击声,远处有火光。事故现场能看到厂区冒出黑烟,火势沿着储罐和仓库蔓延,附近公路一度被封。弹药库那边更猛,几次二次爆炸带来的火球和冲击波让远处也能明显感觉到震动,周围建筑窗户有被震碎的情况。救援队和消防赶到,但因为二次爆炸的危险和有害化学品泄漏的风险,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在安全距离外进行观察和支援,具体损失数字还没出炉,相关部门在清点和核实中。
![]()
乌克兰总参谋部在11月12日公开承认了这次行动,称这是一次协同打击,针对的是俄罗斯重要的军工基础设施,目的在于切断敌方获取关键战争物资的渠道。官方说法里强调,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着眼于能直接支撑俄罗斯战争机器的生产链开展的系列行动,并表示会继续采用类似手段,弱化对方的军事经济能力。话听着硬,是在向外界也是向国内说明接下来还会有针对性的打击。
把视角拉宽点看,斯塔夫罗连这个石化厂并不是普通的小厂。它有一整套从碳氢化合物原料到高分子成品的加工线,能做裂解、聚合、成型这些步骤,产出的聚合物会被用到很多军用零件上,像复合材料、结构件、密封圈、绝缘件,甚至有为无人机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线。换句话说,这个厂是上游原料到下游零件之间的一个关键节点,短时间里难以用别的厂替代。

这也能说明为啥目标会选在这里。乌军把重点放在那些决定性、链条式的节点上,认为砍掉“源头”和“中间环节”比单纯炸掉前线弹药更能长期削弱对方战力。打斯塔夫罗连是想让对方在原料和成品两头都出问题;打弹药库则是为了立刻影响前线弹药储备。两手一起下,看起来就是要把短期痛和长期痛同时施加。
现场目击者的描述比较一致,有个共同顺序:先是远处低沉的轰鸣,接着是连串爆裂,紧接着冒出黑烟和火焰。有人看到有储罐在燃烧,部分生产车间墙体或屋顶坍塌。弹药库爆炸带来的飞散碎片和震波范围更广,地面的碎石、建筑玻璃都被震落一地。救援队进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全——弹药库周围还有未爆的弹药,化工厂可能有有害气体逸散,消防和排险都得慢半拍,不像普通火灾可以马上冲进去。
从战略角度讲,这种打击除了直接造成物质损失外,还有一个效果是耗掉对方的工业恢复能力。像斯塔夫罗连这种一体化生产单位,零部件、设备不是说买就能买到,关键设备和技术人员的短缺会让恢复变慢。即便后来想修复,也涉及设备采购、技术引进、生产线重建和人员培训,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不小。与此同时,弹药的大量损失会在短期内压缩补给,前线指挥在弹药调配上会遇到更紧张的局面。
再看一个细节:近几年俄方越来越倚重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打击。官方通报里提到厂里有无人机零部件产线,这就意味着打击不仅仅是砸弹药链条,还瞄准了对方维持无人机编队的物资来源。把这两条线一块儿打,覆盖面就广了——既打掉立竿见影的弹药补给,也断掉后续维持能力的“粮草”。
媒体引用了乌方声明中那句“将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削弱俄罗斯占领者的军事经济潜力,迫使俄罗斯结束对乌克兰的武装侵略”,这话既是政府层面对国内的交代,也是在对外释放信号:接下来还会有针对重要后勤和生产节点的行动。具体这类打击会对整个战局带来多大影响,短期和中期能不能看到明显变化,还得看后续的评估和数据,包括对方修复速度、国际市场上替代设备能否短期到位、以及前线双方的弹药消耗节奏。
眼下,能确认的是两处重要目标受损,现场的照片和目击者描述显示破坏确实不小。有关方面正在核实受损清单和可能的连带影响,救援和安全处置仍在进行。接下来几天到几周,是观察这些打击能不能形成链式反应的关键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