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擦亮,维港的风里还裹着夜里的咸腥,一群蓝衣服已经像闹钟一样,把《最炫民族风》怼到115分贝,直接把整条海滨长廊炸成露天KTV。
![]()
晨练的香港老伯刚想打太极,手一抖,白鹤亮翅差点变成“白鹤捂耳”。
![]()
谁也没想到,这拨“暴走团”不是本地阿公阿婆,而是早上六点半从深圳福田包车杀到的“跨境特种兵”。
领队“大彬哥”举着旗子,配速6公里,步点整齐得像军训,音响绑在腰上,低音炮贴着肚脐,一路火花带闪电。
人家图啥?
抖音上一条视频50万播放,388块一位,包大巴、包保险、包出片,流量直接变现,比卖蛋白粉来钱快。
![]()
香港环保署的人拎着分贝仪过去,指针直接爆表——115分贝,比电锯还吵。
法规红线70分贝,超标六成,罚单从原来的“奶茶价”2000港币飙到“首付价”10万。
深圳这边也没闲着,文体旅游局连夜把“大彬哥”写进黑名单:跨境带团扰民,一次警告,两次直接封杀。
可网友扒了扒,人家今年已刷完韩国济州、日本大阪,香港只是其中一站,业务版图比旅行社还广。
![]()
港人情绪也被点燃。
有阿姐在连登论坛发帖:“我个仔周末要考DSE,被吵到五点就醒,你哋健身我哋猝死?
”立法会议员顺势加火,直接追问:公共空间是不是已经变成别人的直播间?
民调一出,八成二市民支持“罚到痛”,六成呼吁“限时、限区、限分贝”。
![]()
一句话——可以流汗,别让我流泪。
吵归吵,问题核心其实不复杂:一边是内地“银发经济”升级,退休老人想花点钱买健康、买社交;一边是香港“地窄人稠”,安静是硬通货。
两种生活逻辑撞在同一条3米宽的栈道上,谁也不让谁。
港大那位李明德教授说得直白:“这不是噪音,是文化时差。
![]()
有人提议“一关了之”,可堵得住维港,堵不住50万粉丝。
更靠谱的法子是把生意从市中心挪出去——旅发局正和深圳商量,在落马洲河套划一条“跨境健步走廊”,一边看湿地,一边放音乐,随便你嗨到120分贝,反正只吵候鸟不吵人。
至于“大彬哥”们,想继续赚这份钱,先得学会把音响旋钮往左拧一半,再把行程表往后调两小时——人家上班路上不需要BGM。
![]()
说到底,健身是好事,直播也无可厚非,可当“带团”变成“带噪音”,流量就成了公害。
跨境不是借口,商业更不是挡箭牌。
下次再想在维港刷步数,先问问自己:是想让心脏更强,还是让路人血压更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