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当神舟二十号乘组的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平安着陆在东风着陆场时,全网都松了一口气。
![]()
这场因为太空碎片撞击引发的9天"额外滞留",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载人航天背后的未知风险。
而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半个多世纪里,各国航天员遭遇的滞留困境,远比这惊险得多,有的甚至在太空"漂流"了长达十个多月。
![]()
我们的三位航天员在滞留9天后,换乘备用飞船平安回家。
可能有人觉得9天滞留已经够煎熬了,但比起美俄航天员经历的太空漫长等待,这已经算是超短途停留。
![]()
2022年底,俄罗斯的"联盟MS-22"飞船。当时这艘载有3名航天员的飞船在太空正常运行,突然发生冷却剂泄漏,事后查明是被太空碎片击穿了散热器,整艘飞船直接报废,根本没法执行返回任务。
这3名航天员瞬间陷入了无船可乘的困境,只能在国际空间站里等待救援。俄罗斯航天部门紧急调整后续发射计划,原本的无人货运飞船任务改成了载人救援任务,可从准备到发射再到对接,需要漫长的等待。
![]()
这期间,三位航天员不仅要克服心理上的焦虑,还要适应空间站里有限的物资供应,原本计划半年的驻留期,硬生生被拉长到了10个半月。
当他们最终搭乘后续的"联盟MS-23"飞船返回地球时,已经在太空连续驻留了超过370天,创下了国际空间站乘组驻留时间的纪录,想想都觉得不容易。
![]()
美国航天员,也曾经历过长达9个月的太空滞留。
2024年6月,波音公司的"星际客机"执行首次载人任务,本来是想和SpaceX的龙飞船分庭抗礼,结果刚进入轨道就出了大问题——推进器故障加上氦气泄漏,飞船彻底失去了返回地球的能力,只能在轨道上飘着。
船上的2名美国航天员进退两难,既没法操控故障飞船返航,也不能贸然出舱,只能等待救援。
![]()
好在国际空间站还有其他飞船可供调配,NASA紧急协调SpaceX公司调整飞行计划,让后续的龙飞船任务增加了救援名额。
可这一等就是9个多月,直到2025年3月,这两位航天员才终于搭上龙飞船的顺风车返回地球。这段漫长的滞留期里,他们不仅要面对空间站物资短缺的问题,还要帮着完成额外的科研任务,心理和生理都承受了巨大压力。
![]()
其实太空滞留的风险,从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就一直存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联盟十一号飞船就因为返回时阀门故障,导致三名航天员失压遇难;
2018年,俄罗斯联盟MS-09飞船也发生过漏气事故,航天员只能在在轨临时打补丁维修。
这些事故都告诉我们,太空探索从来不是坦途,哪怕是小小的碎片、细微的故障,都可能让航天员陷入滞留险境。
![]()
而这次神二十事件之所以能化险为夷,关键在于中国航天的备份思维。
咱们早就建立了"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机制,神舟二十一号提前在轨驻留,神舟二十二号还在地面24小时待命,随时能紧急发射救援。
![]()
现在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越来越多,1厘米以上的碎片就有100万个,总质量超过8000吨,低地球轨道已经成了人类航天器最危险的区域。地面雷达只能追踪直径10厘米以上的碎片,更小的微碎片根本没法实时预警,航天员执行任务时,难免要面对这种靠运气的风险。
但不同国家应对风险的能力,却在一次次滞留事件中显现出差距。
![]()
中国航天这次用9天的应急处置,向世界展示了什么叫真正的实力。不冒任何不确定的风险,宁可推迟返回也要确保万无一失。
而美俄的两次长时间滞留,虽然有客观的技术故障原因,但也暴露了应急救援体系的短板。
不过说到底,在浩瀚太空面前,人类都是渺小的,各国航天员的遭遇也让我们明白,太空探索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更需要国际间的合作。
![]()
如今神二十乘组已经平安回家,留轨的神二十飞船还将继续发挥作用,要么空载返回提供撞击数据,要么等待维修后再利用。
太空探索从来没有绝对的安全,但每一次险情的化解,每一次经验的积累,都在让人类向星辰大海的脚步更稳、更远。
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化,这样的太空漂流会越来越少,更多航天员都能平安出发、顺利返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