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分贝”,这数字听着像实验室里的电锯,可它偏偏出现在维港海风里,配的还是《最炫民族风》。
![]()
上周六,一群深圳大爷大妈踩着鼓点暴走,把整条海滨长廊变成了移动KTV。
![]()
有人录了段视频,手机音量开到一半,扬声器直接破音——隔着屏幕都耳膜疼。
香港环保署的人第二天就到场,手里拎着分贝仪,表情像抓到作弊考生:超标45分贝,罚单写好,10万港币额度,只等再犯一次就摁下去。
深圳这边也没闲着,文体局连夜发通知:跨境健身得提前15天报备,音响别想带过关,功率超过手机外放一律扣下。
文件落款日期3月12日,红头章还没干透。
“大彬哥”——就是那个总戴墨镜的领队——面对港媒镜头,把责任推给“队员太热情”,说自己只是“带大家看看世界”。
可翻他朋友圈,去年在韩国景福宫门口,同样的红马甲、同样的神曲、同样的115分贝,韩国管理员追了半条街才摁掉音响。
套路熟得像是复制粘贴。
港人反击的方式很港式:不骂街,直接联署。
“静音维港”行动挂在连登论坛,24小时破万,一周攒够两万签名。
![]()
评论区里有人贴出一张旧图:麦理浩径的野猪被音响吓得窜进树丛,配文“连野猪都受不了,何况人”。
笑点里夹着无奈。
有人把事件剪成30秒短视频,标题只写一句:“你的健身自由,我的耳朵自由,谁让谁?
点赞最高的回复很毒:
“他们锻炼的是腿,我们练的是忍耐力。
一句话把两地公共文化的裂缝撕到肉眼可见。
深圳口岸最近多了张新告示:
![]()
“健身可以,噪音不行,违规音响当场没收,团签直接拉黑。
字体加粗,还配了张红色小喇叭被打叉的图,像给大妈们量身定制的“禁声符”。
可规矩真拦得住吗?
有跨境导游透露,大彬哥已经在群里预告“四月走澳门”,音响换成耳挂式小蜜蜂,“分贝降了,气势不能输”。
评论区里,港澳两地网友难得同屏:
“欢迎来听神曲,记得带降噪耳机。
一句调侃,把“下次见”的伏笔埋得明明白白。
![]()
事情到这儿,核心只剩一句:
公共空间不是私人客厅,健身权再大,也大不过别人耳根的清静。
罚款10万也好,提前报备也罢,都只是把“不好意思”写成白纸黑字。
真正的边界感,得靠自己把音量旋钮往左拧一格——那一格,叫“体面”。
下次路过维港,如果鼓点再起,你会上前提醒,还是默默戴起耳机?
留言说说,耳朵和脚步,你站哪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