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饱受争议,国际奥委会不得不连夜删除相关内容。可纵观奥运历史,真正堪称灾难的,还真的得是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
柏林奥运会没有未完工的场馆,没有臭气熏天的游泳池,也没有公开身份的变性人与同性恋群体参与。这届奥运会在各个细节上都下足了功夫。然而,这场看似光鲜的盛会,却是对奥运精神的公然亵渎,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无情地践踏了奥运精神,将这场全球体育盛会变成了纳粹价值观的宣传阵地。
对国际奥委会而言,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无疑是个想要掩饰的错误。但回溯历史,当初将这届奥运会举办权授予德国,曾被视为合理选择,甚至一度遭到纳粹党的抨击与抵制。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结束时,国际奥委会宣布柏林将成为1916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可一战爆发后,1916年奥运会被迫取消,德国等5个一战战败国,战后也被排除在奥运赛场之外,1920年和1924年的奥运会均不见德国身影。
![]()
国际奥委会1919年排除德国等国的决定,本质上是对战胜国情感的妥协,违背了奥运会超越政治纷争、促进国际和平的初衷。因此,当魏玛共和国摆出德国愿意悔改的姿态,在一批德国体育团体的游说下,1926年国际奥委会在里斯本召开会议,商讨一战战败国重返奥运大家庭事宜。此次讨论进展顺利,德国毫无阻碍地重新成为国际奥委会成员。
但这表面的和解背后暗藏隐情。国际奥委会1926年接纳德国,核心考量是通过吸收德国扩大奥运会覆盖面,强化西方价值观影响力。此前7届奥运会,除1次在美国举办外,其余6次均在欧洲;而与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苏联,当时根本不在国际奥委会的拉拢范围内。这种双重标准,为后来纳粹改造奥运会埋下了隐患。
1926年德国重返奥运舞台后,顺理成章参加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还超越英法,位列奖牌榜第二。此后,德国国内便出现了举办一届奥运会,改变德国形象、宣告走出一战阴影的呼声。由于1932年奥运会已确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德国便将目标转向1936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
事实上,柏林申办奥运会并非德国单方面意愿。国际奥委会清楚,德国即便战败仍是值得拉拢的大国,因此也在积极推动奥运会落地德国。1929年2月,国际奥委会授意德国奥委会主席莱瓦尔德,致函德国多个城市市长,邀请他们申办1936年夏季奥运会。
次年举办权投票时出现意外,13个申办城市中,有柏林、科隆、法兰克福、纽伦堡4座德国城市,英法两国却没有城市申办。其他候选城市中,仅西班牙巴塞罗那和意大利罗马名气较大,但罗马因1928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早已失去竞争力,若奥运会落户罗马,无疑会成为独裁者的狂欢派对。
最终,角逐在4座德国城市与巴塞罗那之间展开,结果毫无悬念。代表们看到城市名单时便明白,国际奥委会想保送柏林。最终投票以43票对16票,柏林以绝对优势赢得1936年奥运会举办权。
![]()
消息传回德国,魏玛政府一片欢腾,可不少德国人反对举办,代表人物是希特勒和纳粹党。得知柏林获得举办权,纳粹党第一反应是全面抵制,因推动德国申办奥运会的核心人物、德国奥委会主席莱瓦尔德是犹太裔。很快,纳粹党宣传将奥运会定性为犹太人与和平主义者的把戏,呼吁民众抵制。
1930年纳粹党在国会席位仅占18%,抗议未能改变结果。但1932年7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胜,逐渐掌权的希特勒本可叫停奥运会,态度却突变,纳粹党不仅停止抵制,还拨款2000万帝国马克,全力资助柏林办奥运会。
希特勒为何在当权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事实上,从他掌权伊始,便盘算着将奥运会变成展示纳粹意识形态的工具。纳粹党上台后,众人皆知,若任其施为,奥运会必将沦为纳粹的狂欢派对。
若当时国际奥委会真想践行和平与合作的价值观,本应果断暂停柏林奥运会。可他们舍不得德国这个影响力巨大的会员,毕竟德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摆在那里。
![]()
希特勒洞悉国际奥委会的顾虑,假意承诺会全力做好奥运准备,也不会排除犹太人参赛。国际奥委会顶不住压力,最终保住了柏林的举办权。可事实是,希特勒“全力准备”确有其事,接纳犹太人却纯属空话。
在希特勒眼中,举办奥运会对纳粹政权益处颇多。其一,奥运前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能为德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修建柏林帝国体育场前,希特勒在公开演讲中绝口不提奥运精神,反而将其包装成个人政绩:“德国有400万失业者,为大家提供工作是我该做的。”德国百姓信以为真,满怀热情投入奥运筹备。其二,他向纳粹核心支持者承诺奥运会结束后将彻底清算犹太人,让他们在奥运期间暂且收敛。
尽管希特勒动机不纯,纳粹德国筹备奥运却毫不含糊。除直接拨款2000万帝国马克外,在希特勒支持下,柏林还投入大量资金翻新城市、兴建体育场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纳粹宣传部操持下,这届奥运会创下多项“首次”:首次实现奥运圣火传递,3400人徒步3000多公里,将圣火从雅典传至柏林;首次实现全球广播和电视转播,当时德国国内有16万人次付费观看电视转播;首次提出奥运村概念,为选手新建140栋临时住所。
![]()
但这些创新的背后,满是希特勒的算计。圣火抵达柏林时,迎接的是4万名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电视转播中,纳粹旗帜与标志几乎占据每个画面角落;奥运村赛后被德国国防军接管,二战期间直接成为纳粹军事设施。
最令人震惊的是开幕式。希特勒亲自到场,从观众到运动员,所有人整齐划一行纳粹礼向他致敬。当德国代表团举着纳粹国旗出现在世界面前时,人们才发现,这个此前宣称包容的代表团中,竟无一名犹太人,队伍末尾甚至还有身着军服的纳粹军官。
此时,许多一开始质疑柏林奥运会的人坐不住了,纷纷抨击希特勒将奥运政治化。可希特勒根本不在乎,他已将奥运会变成纳粹展板,下一步便是让德国在奖牌榜上登顶。而本应阻止这一切的国际奥委会,却自始至终未采取实质行动。
![]()
为何会这样?尽管希特勒给奥运会打上了纳粹烙印,但纳粹强大的宣传机器确实让奥运会声名远扬。尝到法西斯红利的国际奥委会,在柏林奥运会举办当年,便将下一届举办权授予了同样推行法西斯主义的日本。他们完全无视中国民众的感受,此时日本已非法侵占中国东北,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仅一步之遥。
希特勒利用完奥运会后,也不再顾及国际奥委会的面子。他清楚,失去主办权后,纳粹德国难再像1936年那样称霸奖牌榜。于是1937年9月,他宣布:“德国今后不参加奥运会了,未来最顶尖的体育赛事将由我们自己举办。”
二战结束后,国际奥委会虽未公开承认选择柏林办奥运是个错误,却多次暗示这一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即便时光倒流、提前知晓纳粹党会掌权,国际奥委会或许仍不会放弃柏林。毕竟,希特勒虽能操纵奥运会,可在当时,国际奥委会毫无反抗地被其牵着走,在他们看来这未必是彻头彻尾的坏事!您说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