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一位学者预言: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以色列来的学者说了一句很直白的话,说下一次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很可能就在美国,说这话的人是特拉维夫大学的历史教授约西·科恩,长期在档案里翻原件,纳粹那段史料看得很深,在一次访谈里抛出这句话,舆论一下聚过来盯着这句,普通人要是说出来可能会被当成阴谋论,落到他这儿反而像一面镜子,照着当下这块地面上的阴影在慢慢显出来。
很多人听见第一反应是美国不是相对安全吗,犹太群体在那里资源和空间不少,转念又停住,开始回忆这两年的新闻,想起一些冷不丁冒出来的事件,心里那种不想面对的犹豫就出来了,科恩那句不像预言,更像把历史旧照片拿出来贴在墙上,让人对照现在,看见一些重复的线条。
美国的社会状态这几年变化很快,表面上街区亮堂,媒体故事讲得顺滑,下面缝缝补补的地方不愿意给外人看,灯塔下面的阴影更深,外面的人容易看见,自己人不愿承认,也不愿捅破那层面子,裂痕涂上彩色的漆,远远看过去像新的一样。
科恩把依据摆得很直接,数据放在那,案例在那,反犹事件的曲线像温度计往上走,2023年美国相关事件同比上升三成,2024年继续加码,这是联邦调查部门的统计,不是随口的图表段子,具象的事更扎眼,纽约地铁的站台,一个犹太男子被人从后面推下铁轨边,洛杉矶和湾区的犹太学校外墙被喷上纳粹的标识,纽泽西一间犹太人经营的杂货店遭到持枪袭击,犹太教堂门口出现燃烧瓶的企图,安保录像里火光一闪而过,这些地点都不在历史书里,都在当下的地图上。
更让人停下的是年轻人对历史的空白,2024年一项抽样调查显示,18到25岁群体中有大约六成不知道大屠杀发生的细节,不少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名字没有概念,课堂上缺席,网络上碎片的信息占满眼睛,历史的全貌没有进入记忆,历史学界最担心的不是争论,而是遗忘,一旦记忆淡去,社会对风险的免疫力就会下降,上一代眼里的警示,下一代不认识。
问题不只是一件一件的事件,像三个火点同时冒烟,政治的撕裂先把人分成阵营,在公司里你站哪边影响晋升和合作,在社区里影响你和谁打招呼,在公共空间里影响你能不能安稳走回家,犹太议题在这种语境下被当成牌来打,政客在话筒前一句支持以色列,另一边立刻用“金主”来贴标签,话题立刻被拉向金钱和影响力,转身有人在街头举牌把批评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声音等同反犹,这种把国际政策讨论变成情绪表态的场面,信息越传越碎,火苗被风一吹就乱窜。
经济的张力又把情绪拉紧,贫富差距的数据在逼近0.5的线,收入结构像一个被拉长的口袋,底部越往下压,越容易找替代的解释,犹太人在商业领域里有不少成功个案,危机时刻被拿出来当成证据,民粹化的话术很好记,你手里的钱不见了,一定被谁拿走了,谁最容易被指认,就是那些在报表里上镜率高的人,三十年代的欧洲走过一次这样的错误路径,历史书有清楚的段落。
身份认同的碎裂把缝隙撕得更开,多元口号挂在墙上,落到现实变成一个个割裂的小圈子,每个圈子都觉得自己被忽略,白人群体的地位感在摇摆,黑人群体的积累情绪长期堆着,拉美裔看见上升通道狭窄,亚裔在街角被随机骚扰的新闻隔三差五冒出来,犹太社群被夹在中间,既被看作资源丰富又不被视作脆弱群体,公共认同一旦破成碎片,人就容易互相对立,这不是哪一个国度独有,美式的强度更高。
这三处火点叠在一起,一旦出现一波宏观的冲击,比如经济突然下挫,或者一场规模很大的暴力事件,社会需要一个出口,最先被推到聚光灯下的群体常常不是最有力量的,而是最显眼的,这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
为什么有人会把矛头指向美国本土,落到制度这层来解释更清楚,美国的治理工具箱里有很好的程序设计,有很强的话语系统,也有媒体的扩散力,但处理复杂社会矛盾时容易被话语带着走,2024年国会推进《反犹太主义意识法案》,立意是抵制歧视,落到条款里把“批评以色列政府政策”和“反犹太主义”贴得很近,公共空间里一下子多了一个标签器,普通人出于政策讨论的表达被担心误读,反过头来让一部分人形成一种“这群人有特殊保护”的印象,误解堆起来,隔阂反而更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