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你是否经历过那种令人抓狂的瞬间?电梯门刚合上,手机还安静地躺在裤兜里,屏幕却毫无征兆地亮起,直接跳转到淘宝双 11 的促销首页。
明明只是将设备平放在桌面上,起身拉开窗帘时产生的微弱震动,就触发了购物应用的启动指令;甚至当你沉浸在短视频中时,后台运行的智能门锁程序也能突然“苏醒”,弹出一个猝不及防的摇一摇广告窗口。
那个曾风靡一时的“摇一摇”功能,早已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充满趣味的社交入口,反而演变成了当今最令用户反感的广告载体之一。
![]()
尤其是在双 11 尚未正式开启之际,这类广告已经提前进入高频轰炸模式。有网友戏言:“张衡若看到现代人用‘晃手机’来跳转页面,恐怕连地动仪都不必发明了。”
这些无处不在的广告究竟猖獗到了什么程度?平台为何甘愿背负骂名也要坚持推广?随着监管部门介入调查,这场让用户感觉“手机失控”的闹剧,是否将迎来终结?
如今的摇一摇广告早已偏离“主动摇晃”的本意,开发者通过极致调校陀螺仪灵敏度,实现了近乎“风吹草动即触发”的效果。
![]()
在电梯上升或下降的初始加速度阶段,哪怕手机被包裹在背包内、隔着衣物,系统依然能精准捕捉动作并完成跳转;办公室中同事经过时不经意碰触桌面,轻微颤动便足以激活广告弹窗。
更离谱的是,有用户反馈,翻书时手指划过屏幕的力度、夜间翻身带动床铺的震感,甚至是走路时步伐引起的共振,都会被误判为“摇一摇”信号。
这种过度敏感的设计,让智能手机仿佛变成了一台随身携带的广告发射器,随时随地可能引爆一场非自愿的页面跳转。
![]()
许多人抱怨手机日常操作卡顿严重,打开一个应用需要数秒加载,切换后台时常闪退,可一旦涉及摇一摇广告,响应速度却异常流畅,快得像是刚出厂的新机。
有网友调侃道:“原来我的手机性能不差,只是把全部算力都优先分配给了广告推送。”
还有人分享过一次真实经历:正使用导航前往会议地点,一阵风吹动口袋中的手机,瞬间跳出购物广告,等手动关闭后再切回地图,早已错过关键路口,被迫绕行半小时。
![]()
这种无视使用场景、打断核心任务的强制跳转,不仅干扰正常流程,还可能带来实际损失。
当前主流APP几乎全线采用摇一摇开屏广告,俨然成为行业标配,似乎缺少这一设计就不够“现代化”。
本想快速打开一款工具类应用查询信息,结果十次中有八次会同步唤醒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
![]()
一位用户统计发现,仅一天之内就被强制跳转至购物页面达17次,涵盖社交、视频、新闻、生活服务等多个类别,真正做到了“全面渗透”。
更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广告往往缺乏清晰可见的关闭选项,要么按钮小到难以点击,要么点击后跳转至另一层广告界面,想要返回原应用需多次操作,耐心被彻底耗尽。
此类跨应用后台联动触发机制,已远超常规广告投放范畴,实质上构成了对用户设备权限的越界占用。
![]()
平台之所以敢于持续挑战用户体验底线,根源在于两大支撑:市场垄断地位与惊人变现能力。
目前多数领域APP已形成寡头格局,许多产品属于“不得不使用”的类型——如工作沟通依赖的即时通讯软件、支付结算使用的金融工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即便用户极度厌恶广告,也很难轻易卸载。
![]()
更换平台意味着重新建立联系人网络、迁移个人数据、适应新交互逻辑,成本高昂。正是利用用户的这种被动处境,平台才敢一次次试探容忍极限。
而更深层动因,则是摇一摇广告带来的巨额收益。据业内披露,头部APP的开屏广告单日报价可突破百万元大关,这一数字令人咋舌。
![]()
粗略估算,某平台若连续投放三个月此类广告,即可轻松实现亿元级收入,且基本为纯利润,运营成本极低。
面对如此诱人的经济回报,难怪各大平台宁愿承受舆论压力,依旧我行我素,选择短期利益最大化。
![]()
网络流传的一句话广受共鸣:“互联网的终点是放贷,移动互联网的终点是美团京东淘宝。”这句调侃背后,折射出公众对泛滥电商导流的深切无奈。无论打开何种类型的APP,最终似乎都无法逃脱被购物广告围堵的命运。
事实上,关于摇一摇广告的争议由来已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发大规模讨论,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榜。
![]()
有人将其定义为“赤裸的技术压迫”,认为平台凭借对设备权限的掌控,肆意侵犯用户自主权,将使用体验踩在脚下。
也有用户坦言:“现在拿起手机都有心理阴影,生怕一抬手就被带到某个促销页面。”还有人表示:“如果我想购物,自然会主动打开对应APP,这种强行推送只会激发抵触情绪,原本潜在的消费意愿也被消磨殆尽。”
![]()
更令人愤怒的是,部分平台并未收敛,反而在批评声中变本加厉,不断提升触发灵敏度,增加推送频率,呈现出“不惹怒用户誓不罢休”的态势。
尤其在双 11、618 等大型购物节前夕,此类广告呈现爆发式增长。
![]()
有用户反映,近期打开任意APP,十个中有八个会强制跳转至淘宝,“从微博进淘宝的速度比直接点击图标还快,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它们是一家公司开发的。”
即便是付费会员群体也未能幸免。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即使用户购买了白金VIP服务,启动APP时仍会出现开屏广告;暂停视频播放片刻,又会弹出新的促销窗口。
![]()
“我花钱买会员,图的就是无干扰体验,结果广告比免费用户还多,这不是明摆着欺诈吗?”一位用户的吐槽获得上万点赞,反映出大量用户的共同遭遇。
就在大众忍耐接近极限之时,一则积极消息传来:监管部门已正式启动对淘宝霸屏广告的专项调查。
![]()
据《大众日报》报道,针对淘宝在双 11 期间出现的大规模强制跳转现象,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接到多起举报,案件现已移交网监分局依法处理。
消息发布后迅速引发热议,评论区一片支持之声。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我已经被淘宝的自动跳转折磨了半年多”“早该管了,这种行为明显侵害用户选择权”“国人苦各类跳转广告久矣,希望这次能彻查到底”。
也有网友打趣:“现在从其他APP进淘宝比直接打开还顺,建议改名叫‘跳转之王’好了。”
![]()
除了声援,不少用户也讲述了亲身经历:“有一次赶火车,急着查检票口信息,手机轻轻晃了一下,直接跳进了淘宝,等退出来再找地图,列车已经停止检票,只能改签,损失几百元。”
“我妈年纪大,不太懂智能手机,每次被跳转后都不知道怎么退回,只能一遍遍打电话问我,光教她关广告就重复了几十次。”
![]()
“孩子在家用平板查作业答案,突然蹦出个全屏广告,吓得差点摔了设备。”这些看似琐碎的困扰,累积起来却是对用户权益的长期侵蚀,也正是这些真实案例,让人们更加期待监管措施落地见效。
监管行动公布后,部分APP已悄然调整策略,开屏广告数量减少,触发阈值有所提高,用户体验略有改善。
![]()
但仍有少数应用顶风作案,继续保持高强度推送,且该问题并非淘宝独有。
京东、美团、1688 等电商平台在促销期间同样存在类似行为。用户反映:“打开外卖APP准备点餐,结果跳转到了超市折扣页;使用求职平台刷新职位,却被拉入电商会场。”
这些平台之所以跟风效仿,本质上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态,认为只要行业内普遍如此,就不会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淘宝此前已有广告违规记录。2021年6月,因虚假宣传问题被余杭区市监局处以5万元顶格罚款;仅一个月后,又因未及时制止商家违法广告行为,再次被罚5万元。
两次处罚并未促使平台整改,反而在广告推送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次双 11 的大规模跳转,明显属于明知故犯。
这也引发公众质疑:“之前的处罚力度是否太轻?对于日入百万的平台而言,几万元罚款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无法形成有效震慑。”
其实用户反对的并非广告本身,而是这种剥夺选择权的强制方式。
如果是传统开屏广告,配有醒目关闭按钮,给予用户充分决策空间,大多数人能够接受;但利用传感器过度敏感、实现无感跳转、跨应用联动推送的做法,则完全无视用户意愿,本质上是对数字权利的漠视。
平台总以为依托垄断优势便可高枕无忧,却忽略了用户的忍耐终有边界。偶尔几次打扰或许可以容忍,但长期高频骚扰只会加速用户流失,最终损害自身品牌信誉与长期价值。
此次官方对淘宝广告乱象的调查,不仅是对单一企业的执法行为,更释放出明确信号:用户体验不应成为商业逐利的牺牲品,互联网广告必须设立底线。
期待本次调查能深入彻查,不仅要追究淘宝责任,也应对京东、美团等同类平台同步规范,推动制定统一行业标准,例如限定摇一摇广告的触发灵敏度、强制设置显著关闭标识、禁止后台程序间非法联动跳转等。
唯有从制度层面划定红线,才能遏制平台肆意扩张权限的行为,真正让用户重获对自己设备的控制权。
你最近是否遭遇过类似的摇一摇广告侵扰?哪一次经历让你最为崩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共同见证监管变革带来的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