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药物破局、政策限流,各国控制肥胖有高招
整理:一条锦鲤
2025年美国肥胖周(ObesityWeek 2025)已于11月7日在美国亚特兰大落下帷幕。本届会议以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为核心主题,吸引了全球超4500名研究人员、医生、政策制定者及企业代表参会。
在会议第2日公共卫生领域的座谈会中,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和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Barry M. Popkin博士和Kristina H. Lewis博士分别从食品政策持续投资和肥胖治疗药物投资两个角度做学术报告,探讨了药物与政策的协同作用、成本效益平衡及长期健康影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Jennifer A. Woo Baidal博士为该小节主席,并参与了讨论。在此,我们对会议内容精炼,并对重点总结置于本文结尾,供各位读者阅读参考!
![]()
图1:主席、与两位讲者
政策先行:全球用税收、标签“狙击”肥胖
➤肥胖蔓延的两大“元凶”
Popkin教授说:人类的生物学特征是经过数万年演变形成的,而现代食品工业的两大变革,正在推动肥胖率飙升:
一是零食消费的常态化。1900年以前,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存在日常零食习惯,只有到了节日民众才会吃一些特色食品。但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现代营销兴起,零食从“偶尔享用”变成“每日必备”——如今美国30%-40%的人每天吃4-5次零食,零食已成为“第六顿饭”。
二是超加工食品的泛滥。该浪潮同样始于70年代的食品科学革命,企业能将谷物、蛋白质分解到分子层面,再添加大量添加剂、色素、调味剂,重构出“超加工食品”。这类食品不仅消化快,还被证实具有成瘾性,目前已占据美国成人饮食的60%、儿童饮食的80%。不仅是美国,全球儿童和成人肥胖率都在持续攀升,部分国家甚至赶超美国。
![]()
图2:未成年超重与肥胖地图:1990年vs2022年
➤多国行动,一系列“硬政策”效果显著
1、含糖饮料税:最易复制的成功
墨西哥是首个实施全国性含糖饮料税的国家。每100毫升征税的“容积税”模式自推出后几周内就让儿童龋齿率大幅降低,含糖饮料购买量也持续下降。该政策的成功引发连锁反应,1年半内全球44个国家陆续推出类似税,目前全球已有98个国家落地相关政策;南非对每100毫升含糖量超4克的饮料征税,直接推动企业配方改良,毕竟对企业而言调整配方比缴税更划算。此举也让低收入家庭的饮料糖分摄入大幅下降。
![]()
图2:含糖饮料税的案例
![]()
图3:全球范围内已征收含糖饮料税的国家地图
除了对含糖饮料征税,哥伦比亚政府还对超加工食品做“阶梯式税收”,此类食品的税率从10%逐步提升至15%,且于2025年1月涨到20%,旨在用经济杠杆倒逼行业转型。
2、警示标签+全链条限制:智利的“狠招”
智利推出“营养成分+多场景限制”的联动政策:通过钠、糖、饱和脂肪含量识别不健康食品,贴上警示标签后,禁止面向儿童营销、禁止在学校及周边销售,甚至禁止学生携带入校。该政策效果超出预期:企业为移除警示标签,纷纷降低产品糖分和能量密度;更意外的是,学生会主动要求父母不买带警示标签的食品。目前全球已有10个国家跟进实施警示标签制度,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均在其中。
➤政策的局限:成人肥胖需“组合拳”
尽管现有政策成效显著,Popkin教授也坦言:食品政策对儿童肥胖的预防和长期行为改变效果突出,但很难单独解决成人肥胖问题。因成人饮食习惯已固化,需要与药物、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结合,才能实现有效减重。况且政策落地仍面临阻力:以美国为例,饮料行业通过游说出台“优先条款”,禁止地方政府自行征收含糖饮料税,导致全国性政策迟迟无法推进。而高收入国家普遍受食品行业游说影响,推进速度远慢于中低收入国家。
药物补位: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改写肥胖治疗格局
➤食品政策难救肥胖人群
Lewis教授指出了食品政策的核心局限:“政策能预防新的肥胖病例,但对已经肥胖的40%美国成年人效果微乎其微。肥胖是复杂的慢性疾病,不能看单指望少吃多动解决。况且人体对减重会产生抵抗,体重下降,身体进入节能状态且饥饿感更强,即使坚持少喝含糖饮料,也可能因代谢调整导致体重反弹”。因此她认为:食品政策无法解决体内调节体重的内在机制问题。
另外,正如Popkin教授所说,美国的食品政策推广面临多重障碍。尽管“美国健康食品环境行政命令”(MAHA)提出改革目标,但国会投票、行业游说等因素让政策难以落地。指望食品政策起效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药物突破: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带来“减重革命”
要让已经处于肥胖状态的人群瘦下来,势必要借助药物的力量: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已的出现,让“临床显著减重+长期维持”成为可能。
Lewis教授指出,这类药物能帮助患者实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减重,且体重能维持多年不反弹。更重要的是,它们无需配合高强度生活方式干预,适配美国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患者接受度极高。
![]()
图4:最新的肥胖治疗药物已引发前所未有的市场关注和临床需求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2年底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上市后,使用率迅速超越所有传统肥胖药物,当前美国已有270万人在使用这类药物。更令人振奋的是,药物可能正在推动群体肥胖率下降:2023年美国成人肥胖患病率十年来首次下降,盖洛普调查显示2023-2025年BMI≥30kg/m2的成人比例持续走低,尽管疫情等因素有影响,但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普及被认为是核心驱动因素之一。
![]()
图5:2023年后美国BMI≥30kg/m2成年人比例持续下降
➤挑战尚存:药物成本与可及性是关键
尽管药物已帮助美国的肥胖控制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必须承认药物并非万金油,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成本和可及性。
昂贵的药价对个人和医疗体系都是沉重负担。建模研究显示,若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为所有参保肥胖患者覆盖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十年内肥胖相关医疗支出的节省,远不及药物本身的成本。以当前价格计算,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均不具备成本效益,难以作为独立解决方案推广。
此外,部分患者存在“不想终身用药”“用药后不适”等问题,临床仍需探索更灵活的治疗方案:比如低剂量维持、更换经济类药物,或结合传统药物、手术等手段的综合治疗。
综合来看,我们需要食品政策改善整体饮食环境,但不应将其视为肥胖干预手段,而是面向所有人的健康促进措施。药物则是肥胖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
Q&A:行业、临床、政策的碰撞与共识
会议的问答环节,现场观众与专家的互动碰撞出诸多火花,解答了大家最关心的核心问题。
Q
很多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患者并未配合营养干预,如何让药物与营养、运动有效联动?
Lewis博士:药物能控制饥饿感让患者有能力选择健康饮食,此时营养师的作用更关键。未来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扩大营养指导覆盖,同时改革医疗报销机制,激励医生提供“药物+营养+运动”的综合服务。
Q
GLP-1类药物是否会像他汀类药物一样普及,成为全民用药?
Lewis博士:短期内难以全民普及,成本和患者接受度是关键。但可能成为“常用工具”——部分患者需终身高剂量用药,部分可低剂量维持或更换药物,未来会形成个性化治疗方案。
Q
儿童80%热量来自超加工食品,政策重点应是移除还是改良这类食品?
Popkin教授:超加工食品的核心问题是“深度重构+添加剂”,天然食品的属性已被破坏。若移除人工色素、调味剂等12类关键添加剂,98%的超加工食品将失去吸引力。政策应聚焦添加剂监管,同时推动企业改良配方,而非单纯移除。毕竟时代已经形成消费习惯,改良是更现实的路径。
Q
博尔德县(隶属于科罗拉多州)含糖饮料税收入远超预期,但对消费影响有限,税收该如何发挥更大价值?
Popkin教授:税率低(每盎司2美分)和隐藏税(向分销商征收)是效果有限的主因。但税收收入的使用值得借鉴:博尔德县将其设立为健康公平基金,用于心理健康、无家可归者帮扶等,形成“税收-健康福利”的闭环,这是未来政策的重要方向。
肥胖防控没有“一招制胜”的秘诀。
食品政策是“基础防线”,能通过税收、标签、场景限制,从源头减少不健康食品的暴露,守护儿童和全民的饮食环境;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是“精准武器”,可为已肥胖的群体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填补政策难以覆盖的空白;而营养指导、运动干预、医疗体系改革,则是让“防线”和“武器”发挥最大效果的关键支撑。
从墨西哥的税收到智利的标签,从药物的突破到行业的转型,全球都在为对抗肥胖而努力。正如专家所言,这是一场需要政策制定者、医疗从业者、食品行业和每个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持久战。
或许未来,我们步入“健康食品随处可得,肥胖治疗触手可及”的时代——这也离不开今天每一次的探索。
你对肥胖防控的政策或药物治疗有什么经验或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本文来源丨医学界肥胖频道
责任编辑丨蕾蕾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