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14日讯(记者 史士云)赴港上市热潮仍在升温,药企冲刺港交所的步伐愈发密集。
仅仅是11月6日至12日,就有7家生物医药企业递表港交所,完全是日均1家递表的高频节奏。
另有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已有超40家生物制药公司在港交所申请IPO。同时,已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上岸”港股,包括银诺医药(02591.HK)、中慧生物(02627.HK)、轩竹生物(02575.HK)、映恩生物(09606.HK)等。
药企扎堆闯关港股的背后,既涉及资本市场规则差异、资金需求匹配,也关联行业竞争与国际化布局等多重因素,企业们纷纷想抓住这波“窗口期”。
▌多重引力,扎堆“闯关”
在日前召开的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主峰会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到,香港金融市场持续向好,交投量按年增长100%,今年以来IPO融资额达20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一,已有80家企业完成上市。
与此同时,自今年以来,一批A股龙头企业也陆续启动“A+H”上市布局,据统计,年内已有16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登陆港股,合计首发募集资金超1300亿港元。截至目前,“A+H” 股上市公司总数已增至160家,跨市场上市生态持续扩容。
资深投行人士、前保荐代表人王骥跃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股IPO持续火爆,系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企业出海扩张亟需国际资本支持,港股凭借更低的风险属性、连接中外市场的枢纽定位,成为企业对接国际资金的优选。”
同时,港股市场自身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其吸引力。当前港股市场活跃度稳步提升,部分“A+H”股IPO出现股价倒挂现象,H股的估值优势获得国际投资者认可,出海龙头企业更受青睐。加之港股再融资流程高效便捷,选定投资方后一周内即可完成发行,为企业快速补充资金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回到生物医药企业“青睐”港股的叙事上来,近期赴港上市的药企呈现出诸多共性特征:最后一轮投后估值多集中于30亿元- 50亿元的区间,深陷亏损泥潭,且研发费用高企,创新药管线布局密集,现金流正在被快速消耗。而港股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包容政策,恰好为这类企业提供了“输血续命”的关键路径。
朴拙资本执行合伙人苗天一亦认为:“港交所的18A规则为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关键的上市融资通道,有效破解了医药行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特性带来的融资瓶颈。同时,2025年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IPO审批流程优化(如增设科企专线),吸引了企业抢占窗口期。同时,港股作为相对稳定且贴近中国本土市场的国际融资平台,更能精准匹配药企分阶段的巨额研发资金需求。”
以今年达成多笔BD交易的迈威生物(688062.SH)为例,尽管其已有多款产品实现商业化上市,但依然未实现盈利。2020年-2024年,其已累计亏损超44亿元,而对应多款在研创新药的推进,公司年度研发投入均维持在7亿元以上。由此,迈威生物一直在忙着找钱,在今年就已经启动2项融资计划,并同步开启了赴港上市进程。
专注于呼吸系统及儿科疾病创新疗法研发的爱科百发更是捉襟见肘,截至今年上半年,其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9673.60万元,为了推进更多产品的研发,其全力筹措外部资金,在近4年内开始了二度冲刺港股上市。
另有二级市场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指出:补充资金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港股通对新上市股票的快速纳入,为内资参与交易、助力股价提振搭建了高效通道。与此同时,BD交易的动持续活跃,显著带动市场情绪,港股创新药板块由此形成高估值生态,这就为新上市药企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市场支持。
▌从“补血”到“出海” ,拓宽发展边界
在港股IPO的排队大军里,融资并不是唯一诉求,聚焦国际化布局、提升全球市场影响力同样是核心目标。通过赴港上市,企业既能引入国际战略资本,也能借助香港的国际化平台推进海外临床试验、拓展全球销售网络,同时提升品牌在全球医药市场的认可度,为后续跨境合作、技术输出与市场扩张奠定基础。
对此,苗天一表示:港股市场多元化的国际投资者结构,为生物药企的国际化布局提供了支撑。这里汇聚了全球知名长线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及专业医疗健康投资机构等优质资本力量,企业登陆港股本身就是一次权威的全球信用背书,能显著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度与行业知名度。这一优势不仅有助于企业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加盟,也成为企业拓宽商业化渠道的桥梁。
一些现金流充足的企业,打的就是这张牌,比如“国产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SZ)。
本月,迈瑞医疗正式递表港交所,华泰国际和摩根大通为联席保荐人。根据其第三季度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迈瑞医疗的货币资金储备高达171.33亿元,完全是“不差钱”的主儿。
其此前就已在公告中明确,冲刺港股是为了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更是做了清晰的表态:公司赴港上市的第一目标不是募资,而是要通过香港市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国际知名度,让国际化战略走得更健康。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国际化”已成为迈瑞医疗近年来的核心战略关键词。在今年5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迈瑞医疗方面提出,要用五年的时间,即到2030年,公司要跻身全球医疗器械综合实力前十行列,同时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70%以上。
目前,从海外业务数据的表现来看,迈瑞医疗离自己的“五年”目标正在越来越近。其第三季度报披露显示,迈瑞医疗国际市场的营收约为46亿元,同比增长11.9%,占总营收的首次超过50%,其中欧洲市场同比增长超20%。
分业务来看,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体外诊断业务、医学影像业务第三季度的收入分别为29.52亿元、36.34亿元、16.89亿元,其中国际市场的贡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前三季度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了70%、37%、61%。
目前,迈瑞医疗已将欧美和新兴市场定位为“公司的核心增长引擎,并拟以“A+H”架构进一步拓宽全球业务覆盖边界。
科兴制药(688136.SH)本月也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请,目标与迈瑞医疗一致。其提出,赴港上市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强化公司“创新+国际化”的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及国际品牌形象。
科兴制药主要专注于重组蛋白、抗体及靶向递送疗法的研发,目前,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旗下的SINOGEN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EPOSINO人促红素注射液等4款自主商业化产品及2款引进产品。
对于一家创新药企而言,研发差异化的产品能拔高上限,布局海外市场,或能为公司带来更多的赢面。
根据科兴制药的第三季度报,其归母净利润为1.11亿元,同比增长547.7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7044.66万元,同比增长190.65%。欧盟市场销售带动海外收入大幅增长是主要因素之一。另悉,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科兴制药自海外销售产生的医药产品相关收益分别同比大增长了61.6%、96.3%。
目前,科兴制药产品主要围绕聚焦慢乙肝、丙肝、毛细胞白血病、肾功能不全所致贫血等,相较于肿瘤领域,并非大市场的大品种,在国内的带来的市场增量相对有限。科兴制药把市场拓展押注海外,截至2024年底,其出口产品包括白蛋白紫杉醇、人促红素、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等,业务覆盖欧盟、巴西、埃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超70个国家和地区。
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是吸引企业涌向港股的核心优势。然而,港股市场面临的流动性考验仍不容忽视。
“港股上市后企业或面临流动性挑战,尤其是小市值公司,若核心产品研发进展或商业化表现不及预期,将承受巨大的估值压力。企业需在抢抓融资机遇的同时,聚焦核心管线的差异化创新与稳健的现金流管理,从‘讲故事’转向‘拼数据’,以真实价值应对市场波动。”苗田一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说道。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今年已有超20家上市公司通过私有化从港股摘牌。推动这一现象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估值偏低,难以匹配公司真实价值,进而限制后续融资空间;二是成交量不足,缺乏有效流动性支撑,导致公开上市的实际意义弱化。
(科创板日报记者 史士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