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贝果财经
日前,《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在本次《报告》中,成都入选“2024—2025年度创新城市”,并在“公共服务优化”“权益保护健全”两个分项榜单中榜上有名。
正是在《报告》关注的2024—2025年度之中,成都民营经济促进中心推动的“进解优促”工作,也正好一年。近期出炉的成都民营经济发展成绩单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民营经济持续上扬,实现增加值9209.7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
这些榜单和数字的背后,都彰显出成都民营经济的非凡实力与蓬勃活力。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成都聚焦企业生命全周期,深入推进政务、要素、市场、创新“四大环境”建设,全力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搭平台、给场景,完成了营商环境建设既定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高活力、高质量、高韧性”特征。
![]()
为企业“进解优促”
在2024年9月,成都全面开启“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11月,该市正式组建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集成政企沟通、资源对接、场景供给等功能,全力打造服务企业的“一站式”平台,畅通诉求的“快速响应”通道。
据介绍,首先,该中心畅通了问题反映“主渠道”,民营企业的诉求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咨询、求助,并按照“收集—转办—反馈—跟踪问效”机制进行闭环管理,确保企业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其次,该中心打造了难题会诊“主阵地”。成都市领导定期坐班、高位协调、集成破题,直面企业在金融、法律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诉求。此外还创新设立“民企盾”法律服务机制,推动政法专班进驻中心,常态化组织公检法司“四长”交流活动,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变。
再次,给中心搭建了资源赋能“大平台”,围绕供需对接、金融服务等八大领域,持续开展“企需我应”系列活动,构建城市、行业、企业三级场景体系,常态化发布场景清单,全力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搭平台、给场景,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中心运行以来,我们累计处理企业问题4万余个、企业诉求办理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开展助企惠企活动500余场,发布场景需求1089个,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年后,“进解优促”升级版亮相,服务机制全面提升。
成都提出,将重点聚焦产业链企业共性需求确定活动主题,通过网上公开发布、企业自主报名,“零距离”营造敞开式交流场景,精心设置“产业生态圆桌”,在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探索“每天有局长坐班、每周有链长接待”,做到报名企业“一个都不少”,企业诉求“一条都不落”,实现“问题当场商议、资源当场对接”。
与此同时,围绕全市各个重点产业链,成都将“零时差”配套建立“1+7+365”服务机制,即1场“进解优促”面对面线下活动,为期一周7天的产业链重点企业诉求“攻坚周”,全年365天常态化的问题“收集、转办、协调、督办、反馈”全闭环机制,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共谋发展。
就此,有关专家评论会所,成都推动“进解优促”工作的开展,实现了政府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重塑,推动了从“碎片化”到“闭环化”的服务升级,催生了从“缺资源”到“强供给”的生态构建,为从“强监管”到“善治理”的环境营造提供助力,是一次理念革新、机制创新、要素更新、法治刷新。
![]()
全面激发企业活力
“这个中心把六大功能集中一处,推行一站式服务,企业办事方便多了!”成都福州商会秘书长唐世才点赞道。他口中的中心,就是今年6月启用的四川彭州经济开发区、成都新材料化工园区助企服务中心。
“进解优促”工作开展一年多以来,成都市多个区(市)县在园区设置了企业服务中心——今年3月,崇州市园区企业政务服务中心“上线”;4月,位于武侯区的成都音乐文创园企业服务中心启动运营;5月,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专门开设了“企业服务中心”、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企业服务中心启用、新津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发挥园区应有作用,承担园区应有职责,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实现了“园区事、园区办”。
“以前办入园手续,光了解审批环节就要问东问西,现在通过《企业入园一件事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看一张流程图就够了!”不久前刚完成注册的天府国际生物城企业凯瑞智源负责人感慨道。这份《手册》,是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梧桐计划”服务体系的再延伸。
今年5月,作为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梧桐计划”服务体系正式发布,覆盖项目、人才、平台、金融等9大类专业服务体系,涵盖47个服务方向、99项细分服务,为企业提供“共性+个性”双轨服务。
这正是成都高新区开展“进解优促”工作,聚焦企业关切,推出务实举措,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具体体现。
正是基于对企业的“进解优促”,成都经济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创新生态呈现“高活力”。成都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实现“六连升”、位居全球第23位,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52个,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395.74万户,其中企业164.15万户,分别较2020年增加103.64万户、61.05万户;近三年吸引青年人才156万,全市人才总量达669万。
经济发展呈现“高质量”。成都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实施企业梯次培优行动,2024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1.47万家(副省级城市第5),较2020年增加864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153家(中西部第1)、“十四五”以来增加55家。深入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以“链长制+专班”推进17条重点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0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优化形成“3+22+N”园区体系,打造一批特色“园中园”,建立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培育机制,推动产业园区辨识度和品牌力不断提升。
产业发展呈现“高韧性”。成都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加快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支柱产业集聚成势、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目前已培育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8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8。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向新向优,企业和产业抗风险、抗周期能力显著增强。
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搭平台、给场景,推动营商环境从“便捷服务”向“生态赋能”迭代升级,加快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幸福之城、宜商宜业的创新沃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