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为科创债注入强劲动力。前三季度,已有超600家主体发行科创债约1.4万亿元,科创债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融资渠道。
然而,市场热度背后暗藏结构失衡:国有企业发行规模占比超八成,而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92%以上的民营企业,其科创债参与度仅10%左右。业内人士在受访时指出,融资成本高、增信渠道少、期限错配等问题制约其参与意愿。从投资者视角而言,市场缺乏多样化的风险缓释工具来分担科创债违约风险,导致投资者普遍要求“主体评级AA+及以上”或“有国资背景担保”,对民企信用风险容忍度低。
如何通过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优化评级体系、拓宽增信途径激活民企活力,成为科创债市场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业内普遍认为,在政策支持下,科创债市场发行主体预计进一步扩容,未来民企发行规模有望提升。
债券市场“科技板”加速落地
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债券品种,科创债正在政策推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
所谓科创债,是指由科技创新领域相关主体发行、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债券,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及创业投资机构三类主体均被纳入发行范围。从发展脉络来看,这类债券的市场化进程可清晰划分为多阶段突破。
2021年3月,上交所启动科创公司债试点时,其月均发行规模仅16亿元,尚处探索期;2022年5月,沪深交易所发布科创债指引、交易商协会推出科创票据后,“科创公司债+科创票据”的框架正式落地,月均发行规模跃升至320亿元;2023年4月,证监会推出“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绿色通道,科创债发行效率明显提升,月均规模升至916亿元。
2025年成为科创债发展的“关键跃升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5月7日,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纲领性文件,交易所、交易商协会同步出台配套政策,从拓宽发行主体范围、优化发行机制等多维度为市场“松绑”。政策红利快速传导至市场端,推动前三季度科创债发行规模突破1.4万亿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科技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符合大的时代背景。业内指出,科创债对于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丰富债市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科创债的市场价值,华鑫证券分析师称,今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在2%以下运行,低利率环境下债市呈现一定“资产荒”特征。此前债券发行主体主要包括传统产业、金融企业以及城投国企等,科创债将债市投资者的投资视野从传统的基建、地产等领域,引向了具备高成长性和技术壁垒的科技创新领域,这推动了债券市场从服务“旧经济”向支持“新经济”的战略转型。
国企主导,民企参与度相对较低
在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推动下,科创债已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融资工具,银行、股权投资机构及龙头国企纷纷加码布局。
作为传统信贷核心力量的商业银行,正通过发行科创债探索综合服务模式。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执行总监李柯莹认为,银行通过发行科创债,积极探索“债、贷、股、链”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有助于提升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推动自身从传统信贷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
专业投资机构也加速入场。8月29日,中关村资本15亿元科创债获证监会注册批复,成为新政后交易所首单股权投资机构科创债;10月17日,其成功发行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技创新公司债券,3.95亿元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科技创新领域基金新增出资或置换出资,重点投向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市公司层面,行业领军企业亦积极参与。京东方、上海国盛、中创新航、九安医疗等企业先后发行科创债,募集资金用于新型显示器生产线、飞机制造、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
然而,民营企业的参与短板却愈发明显。数据显示,当前民营企业在科创债发行市场的规模占比仅为8.2%,数量占比11.59%,这与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92%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95%的占比形成强烈反差。
“民营科创企业参与度低,直接导致我国科创债市场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中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证券研究所所长邓淑斌直言。从发债主体结构看,国企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央国企科创债发行数量、规模占比分别达32.78%、44%,地方国企数量、规模占比更高,分别为51.62%、44.32%,民企则明显处于弱势。
市场规模预计可达5000亿元
据联合资信研究和测算,从中小型科技企业发行能力来看,市场规模预计可达5000亿元以上,然而样本中的发债规模尚不足百亿元,且这一数据未涵盖在途申报项目。从发债流程而言,5月份政策出台后企业有发行计划,准备材料并申报,到最终发行,时间周期较长,短则四五个月,长则半年以上,数据存在一定滞后性。
市场人士分析称,从近期调研情况看,随着流程推进,民营企业申报及发行科创债的案例已呈现增多趋势,后续数据有望持续改善。
但融资成本高企、期限错配等核心问题仍显著制约市场活力。联合资信工商一部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小型科技企业对长期资金有刚性需求,但双重顾虑压制了发行意愿:“一方面担心未来可能出现的兑付风险,另一方面因为科创债融资成本确实偏高,难以匹配长期研发投入的收益周期。”
中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证券研究所所长邓淑斌的研究数据印证了这一痛点。以2025年5月7日科创债新规发布之后为例,截至8月30日共发行科创债824只,发行规模合计1.02万亿元,其中149只为1年期短债,这些短债中的民营企业科创债有46只,平均票面利率为1.95%,其余103只短债(发行主体为地方国企、央国企、公众公司)的平均票面利率为1.68%。
期限结构的失衡更凸显民企融资难。数据显示,62.56%的民企科创债发行期限集中在1年以内,这一占比远高于全部已发科创债中1年内科创债的比例26.43%。“这意味着民企科创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短期债务为中长期投资项目融资的情形。”邓淑斌指出,民企也更易因债券融资期限与项目周期错配而加大流动性管理压力。
拓宽增信渠道,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科创企业的高成长性与高风险特征并存,投资者普遍面临一定的信用风险挑战。联合资信工商一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前评级模型通过设置风险壁垒,将高负债、流动性风险高、资金实力欠缺的企业排除在外来控制风险。具体而言,“若企业现金流不佳且货币资金储备不足,在科创专属评级模型中得分会偏低,可能无法达到AA级发行门槛”。
这一评级逻辑恰恰折射出当前市场痛点所在。邓淑斌指出,民营科创企业普遍以轻资产运营为主,既缺乏传统抵押物,主体评级多集中于AA级及以下,这种状况往往导致第三方担保机构提高费率来对冲代偿风险,从而进一步抬高了融资成本。为此,他建议采取“联合发行”(3至5家同行业中小科技民企联合申报)模式,通过整合信用资源提升主体评级至AA+级,增强市场认可度;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拓展适合科创企业的抵质押方式,丰富信用增进的途径。
科创债的风险防控不能套用传统产业债逻辑。业内认为,区别于传统产业债对总资产、净资产等硬性定量指标的倚重,科技创新债券评级需要一套与其信用特点相适应的评级方法。为此,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推动评级机构探索建立新的量化模型,使专利质量、研发投入、技术成熟度、赛道景气度与政策红利等关键变量被系统纳入评级函数,将科创属性与信用等级显性挂钩。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持续发力,为市场注入“定心丸”。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创设的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等合作,构建了增信“百宝箱”。据悉,截至目前该工具已为君联资本、中科创星、东方富海等股权投资机构引入担保增信,同时发挥“基石投资人”作用,带动市场化资金积极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诸如“央地协同、双重增信”等新机制新举措也在不断推出当中。8月26日,在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积极推动下,安徽应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第二期科技创新债券成功发行,标志着全国首单采用“央地合作增信”、通过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A(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模式支持发行的民营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债券正式落地,成功打造了科创债发行“安徽样板”。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科技创新债券要实现可持续扩容,既需要政策性工具持续发挥护航引领作用,也需要地方政府、企业、投资人和中介机构等市场各方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政策支持、多元化产品设计、丰富交易机制等方式突破企业融资难点,不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融资质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