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东北易帜,张学良拥护中央,二人结为“兄弟”,到后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兵谏”扣蒋,再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涯。
可以说,张学良人生的跌宕起伏,都与蒋介石这个名字密不可分。
很多人都好奇,这位“少帅”在经历了半生囹圄,终于在晚年重获自由后,会如何评价那个囚禁了他大半辈子的人?
他不用人才,专爱奴才
从1936年西安事变结束,他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就瞬间从“东北王”变成了阶下囚。
![]()
此后的岁月,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他都过着与世隔绝的幽禁生活。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学良才算真正恢复了人身自由。之后,他选择定居美国夏威夷,并同意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访谈。
这个项目,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未经太多政治修饰的近代史料。
在这些访谈录音中,张学良说话再无顾忌,谈及往事,点评人物,显得格外坦率和真实。
![]()
当谈到蒋介石时,张学良并没有因为对方是自己的“老长官”而口下留情。
他批评蒋介石思想顽固、唯我独尊,甚至说蒋介石骨子里想当皇帝,只是没有袁世凯那样的魄力。
而在所有评价中,最核心、也最引人深思的,就是那句,“他不使唤人才,他使唤奴才”。
他认为,所谓的人才,是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的,他们有能力,有主见,不一定会对上级唯命是从。
![]()
而所谓的奴才,则是完全以长官的意志为转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长官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目的就是为了讨好上级,换取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在张学良看来,蒋介石的用人标准,看重的不是这个人的能力和才华,而是他是否绝对忠诚、绝对服从。
他需要的不是能独当一面、甚至功高盖主的将才,而是能让他放心、用得顺手的工具。
“小委员长”陈诚:忠诚有余,才华不足?
提起陈诚,他在国民党军政两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他不仅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更是蒋介石“土木工程系”(“土”指十一师,“木”指十八师,都是陈诚的嫡系部队)的创始人和核心人物。
由于他深得蒋介石的信任,权力极大,在军中一度被人们私下称为 “小委员长”,可见其权势之盛。
陈诚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对蒋介石的绝对忠诚。
这种忠诚,已经到了唯命是从、甚至盲从的地步。
![]()
据说,在很多高级军事会议上,当将领们对某个议题争论不休时,陈诚常常一言不发。但只要他私下里对蒋介石“嘀咕”几句,蒋介石的决策就可能发生改变。
他非常善于揣摩蒋介石的心理,懂得如何迎合和讨好这位最高领袖,这正是他平步青云的秘诀。
与他无与伦比的忠诚和政治手腕相比,陈诚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历史上却饱受争议。
许多历史资料和将领回忆录都指出,陈诚虽然治军严明,但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实在是能力平平,甚至可以说是个“常败将军”。
![]()
比如,在抗战期间,他指挥的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结果都是损兵失地,他也因此被民间戏称为“三昌将军”(丢了南昌、武昌、宜昌) 。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一个军事才能并不出众的人,却能执掌军界牛耳,成为最高统帅最信赖的人。
口说无凭,历史是最好的试金石。
东北折戟
1947年,东北的国民党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陷入了困境。为了扭转战局,蒋介石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派他最信任的陈诚,以参谋总长的身份前往东北,全权负责军政事宜。这无疑是把整个国民党政权的命运,都压在了陈诚一个人身上。
![]()
陈诚一到东北,踌躇满志,立刻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然而,他的做法却犯了兵家大忌。他首先做的不是稳定军心、研究战局,而是大搞人事清洗,安插亲信。
他以“整顿”为名,撤换了大量非自己派系的将领,包括像杜聿明、陈明仁这样有能力的指挥官,换上了自己的亲信和门生。
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东北国军的士气,造成了内部派系的巨大矛盾和离心离德。
有能力的将领被闲置,听话的庸才被提拔,整个指挥系统开始变得混乱不堪。
![]()
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上,陈诚更是表现出了他志大才疏的一面。他轻视对手的实力,制定了不切实际的进攻计划,结果导致部队被分割,屡屡陷入被动。
其中,最能体现他指挥无能的,莫过于公主屯战役的惨败。
1948年初,陈诚急于求成,调集主力部队发动进攻,企图在沈阳附近与解放军决战。
然而,他的部署很快就被对手看穿。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新编第五军在向法库、彰武地区冒进时,于公主屯一带遭到了解放军的分割包围。当时,新五军的处境岌岌可危,急需救援。
![]()
就在这万分火急的关头,陈诚作为最高指挥官,却表现得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他一会儿命令新五军固守待援,一会儿又想让他们突围,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心。
而负责救援的廖耀湘兵团,也因为与陈诚存在派系矛盾,加上害怕自己也被拖入险境,出工不出力,行动迟缓。
最终的结果是,装备精良、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编第五军,在公主屯被解放军全歼,军长陈林达被俘。
![]()
蒋介石的“驭人之术”
陈诚在东北的失败,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要求“杀陈诚以谢天下”。
然而,蒋介石最终只是将他撤职了事,不久之后又重新启用。
通过分析蒋介石一生的用人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清晰的模式:对他个人权力的稳固和忠诚度的考量,永远高于对个人能力的评估。他
一生都在与各种地方实力派、党内反对派作斗争,这让他养成了极度多疑和缺乏安全感的性格。
![]()
因此,他最信任的,永远是那些出身黄埔、江浙同乡,并且对他个人表现出绝对服从的人。
这些人,比如陈诚、胡宗南、汤恩伯等,构成了他统治的核心圈子。他们或许能力不是最顶尖的,但他们最“听话”。
蒋介石可以通过他们,将自己的权力触角延伸到军队的每一个角落,确保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那些才华横溢但个性张扬、不听话的将领,比如孙立人、薛岳等人,虽然战功赫赫,却始终难以进入蒋介石真正的权力核心。
![]()
因为在蒋介石看来,这些人是“人才”,但同样也是潜在的“刺头”,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威望,可能会挑战自己的权威,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像陈诚这样屡战屡败的将军,却能一直身居高位。
因为陈诚的失败,是能力的失败;而陈诚的忠诚,却是对蒋介石权力的保障。
在“能力”和“忠诚”之间,蒋介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