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西影春光电影展以其对华语青年影像的敏锐关注,逐渐成为发掘新生代电影人的重要平台。2025年,短片《绿湖》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这一专业影展,延续着青年影人从本土影展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成长路径。
该片以独特的视觉叙事,通过一个发生在湖畔的悬疑故事,隐喻现代人际关系中的隐秘纠葛。在冷静克制的镜头下,水面之下的暗流与人物内心的波澜相互映照,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叙事空间。
值此入围之际,我们特别邀请到《绿湖》的导演,听他们讲述如何用极具作者风格的影像语言,在有限时长内完成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描摹。在这次对话中,导演将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突破,揭示这部短片如何从最初的灵感到最终的银幕呈现。
![]()
片名:绿湖
又名:green lake
导演:朱临惟
编剧:朱临惟 / 李明灏
主演:张文瑜 / 李拂
类型:剧情 / 短片
片长:30分钟 / 46分钟(导演剪辑版)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导演 朱临惟
采访/整理:北平苏丽珍
排版:泓泽
责编:1900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剧情简介:
“当阳光洒在湖⽔上,泛起的光斑是可以实现愿望的珍珠。”⼉时的胡鑫对这个童话深信不疑,固执的他带着玩伴李媛下湖捞“珍珠”,李嫒途中溺⽔⾝亡 ……
⼆⼗年后,衰败的磷肥⼚,⻘年胡鑫在那做锅炉⼯,他遇到了⼀位与李媛长相相似的⼥孩——李玥。因此,胡鑫受到李玥的吸引,⾛到⼀起。二⼈相处过程中,胡鑫感受到了李玥似乎就是当年的李嫒,⽽这个神秘的⼥⽣也在胡鑫⾝上寻求某个答案,两个⼈的情感蒙上了⼀层迷雾。于此同时,⼚⾥⼀桩失踪案件也在悄然发酵,随着案件真相浮出⽔⾯,纠葛其中的二人,不得不揭开在⼼头萦绕了近⼆⼗年的阴影,他们袒露彼此的秘密,以保护这段情感关系…
![]()
开始
Q
抛开书本:导演你好,我看到您最初并不是学电影的,想问一下是什么契机让您接触剧本写作?
朱临惟:
我从影迷开始,因为喜欢看电影。本科读工科,毕业后在工厂工作感觉不太得劲,于是想转行做电影。最初想考导演系,但需要两封推荐信,无法凑齐,转而报考文学系。正式开始写剧本是在研究生阶段。
Q
抛开书本:影片的片名叫《绿湖》,包括整个影片都是以绿色为基调,当时是怎么想到的?
朱临惟:
绿色色调的设计主要源于我的个人生活经验。我在云南出生和长大,那里的绿植非常丰富,绿色是我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具归属感的颜色,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视觉记忆的一部分。至于影片中火焰的绿色,这并非一个刻意为之的象征性选择,而是基于科学事实——剧本中设定的化学物质“磷化钙”遇水燃烧时,火焰本身就是绿色的。所以,绿色在片中既是故乡云南的环境底色,也是一种符合剧情设定的真实视觉效果,并没有被赋予过于刻意的隐喻。
Q
抛开书本:那除了绿光这一个元素,在人物角色的设定上又是怎么建构的,其实这个故事片更深层是对童年玩伴的寻找或者说是对自我身体伤疤的揭晓,我不知道我这样理解的对不对。
朱临惟:
剧本最原始的灵感,来自我童年时期在家乡湖边看到的光斑。我当时觉得它们非常神奇,并自己虚构了一个“湖面上的光斑是可以许愿的珍珠”的童话。这个私人化的记忆是我创作的根本起点。长大后,光斑失去了神秘感,于是我想创造一个“夜晚的光斑”,并引入了磷化钙燃烧的概念。在人物关系上,我想探讨“重逢”这一主题。但我认为,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重逢会显得乏味,所以我希望在其中注入一些暧昧性,并将人物童年的创伤与成年后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重逢不仅仅是相见,更是一次对过去与现在的重新审视。
![]()
Q
抛开书本:在映后中您也提到,你希望观众在影片结束后是有思考的,那你就要在剧本上完成一种“偶然性”(“不确定性”)的建构,能否谈谈您是如何通过剧作技巧来构建这种开放性的?您是否担心过这种不确定性会让观众感到困惑?
朱临惟:
我的方法是“部分准确,部分开放”。传统的悬疑片通常会给出明确的误导性信息,最后再反转。而我的策略是,在故事的情节主线,尤其是悬疑部分(例如“李玥杀了他的父亲”这条线),我会给出相对准确和清晰的信息,确保叙事框架的稳固。然而,在情感核心层面,比如“李玥到底是不是李嫒”这个关键问题上,我则刻意保持模糊和开放。这样,观众在理解故事脉络时不会完全迷失,但同时又有一个核心的悬念驱使他们看完后继续思考和讨论人物真正的关系。
Q
抛开书本:也听说影片中的“绿光”“绿色的火焰”都是用特效做的,而且也很逼真在剧本写作阶段,您是如何在文字中想象并提前“预控”这些特效的最终视觉效果的?是如何与后期团队沟通以实现想法的?
朱临惟:
声明一下“绿光”使用水波纹打的,不是特效。这是我第一次拍摄涉及大量特效的片子,我自己并不精通此道。解决方案是请了一位学特效的同学全程跟组,作为现场的特效指导。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拍摄时判断哪些镜头或构图会给后期特效制作带来困难,比如前景有复杂的遮挡物会导致抠像困难等,并指导我们如何规避这些问题。在创作上,我们没有因为“做不出来”而放弃某个特效想法,因为影片的体量尚未达到特效大片的级别。在最后磷火的效果上,我们曾尝试完全模拟真实,但觉得视觉冲击力太弱,于是决定放开手脚,创作一个大家都没怎么见过的、更具表现力的火的形式。
![]()
创作历程与未来展望
Q
抛开书本:一部影片的基石是一个好剧本。您的前作《边境花园的约会》曾入围第18届金字奖,而《绿湖》的剧本也同样成熟。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您在剧本创作上的宝贵心得或经验?
朱临惟:
我的创作心得是更依赖直觉而非理论。虽然学的是电影剧本,但我个人并不特别擅长,也不是非常想去写那些套路感很强的商业类型片。我觉得电影是创意工作,如果被过多的类型条框限制死,会失去一些活力。因此,我通常从自身感兴趣的出发点或对某类人物的好奇开始,凭借直觉来编排情节和结构。在初稿完成后,如果发现节奏因直觉而拖沓,才会运用一些剧作方法进行修改。此外,如果剧本是我自己打算执导的,我通常不会在早期与他人过多交流,以免过多的外部声音干扰最初的创作构想。
![]()
Q
抛开书本:在您的创作道路上,是否有受到某位或某几位导演的深刻启发?是否有您特别欣赏的电影作者?
朱临惟:
对我产生影响的导演非常多,很难排序。但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让我明确了自己想要做电影,那就是在大卫·林奇和他的《穆赫兰道》。高中时,我通过一个“十大烧脑片”榜单接触到这部电影,发现它与我之前看过的所有电影(如诺兰的作品)都不同。《穆赫兰道》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电影可能性的认知,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Q
抛开书本:作为备受关注的青年导演,您对未来有怎样的创作规划?会继续探索作者性较强的艺术片,还是会尝试其他类型的作品?
朱临惟:
未来的计划是希望从短片转向长片创作。目前最想推进的项目是之前入围金字奖的长篇剧本《边境花园的约会》。虽然很多人会期待我继续发展《绿》的长片版,但我个人感觉不想再在这个故事里缠绕了。我希望坚持探索作者性较强的作品,而《边境花园的约会》就是当前我最感兴趣且最想实现的项目。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