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们总以为G7仍是全球规则的制定者,但现实是,它已从占全球GDP70%跌到不足40%。
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的举动更让人意外,他竟想把中国拉入这个“西方列强俱乐部”。
这与G7把中国当“假想敌”的日常操作截然相反,西方世界到底怎么了?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G7的尊严危机
美媒彭博社曝光了一个惊人计划,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在布一个“危险赌局”,考虑在2026年G7峰会上邀请中国出席。
要知道,G7向来是西方精英的封闭小圈子,上一次俄罗斯被踢出去,还是因为克里米亚问题。
这个曾经富甲一方的俱乐部,正面临着空前的代表性危机,其经济总量甚至已经被金砖国家后来居上。
![]()
现在的它,既无法代表全球经济,也解决不了全球问题,更像是一场昂贵的团建,缺少了最大股东的参与。
这就像一个股东大会,却缺席了持股最多的那位股东,讨论的任何决议都显得滑稽而无力。
G7全球人口占比,从成立初期的约15%,也已降至不足10%,其合法性基础正在被时间一点点侵蚀。
![]()
马克龙比谁都清楚这个俱乐部早已名存实亡,他的计划,与其说是邀请,不如说是一次自救。
他用一剂猛药,试图给这个旧大户强行续命,哪怕这药方充满了未知的风险。
这剂猛药的核心,就是打破惯例,把最大的“他者”——中国,拉到牌桌上来。
![]()
只有这样,G7的含金量和全球代表性才能瞬间拉满,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然而,这种表面的光鲜,能否掩盖其内在的虚弱,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这背后,是一个曾经辉煌的体系,在实力衰退后,如何面对尊严危机的深刻故事。
![]()
马克龙的赌局,不过是这个故事里,最戏剧化的一幕而已。
他想用这种反向操作,来对抗美国挑起的那股叫作“对抗”的偏执冲动。
这场豪赌,赌的或许并不是G7能不能变回G8,而是赌这家西方老字号,究竟该何去何从。
![]()
马克龙的最后一剂猛药
在国内,马克龙政府的日子并不好过,跛脚执政,支持率惨淡,他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制造亮点。
对他而言,唯一能刷存在感的,就只剩下G7这个徒有虚名的“伟大政治家的世界舞台”了。
所以,他必须得搞出点大动静,来证明他、法国乃至欧洲,在实际上还是有领导力的。
![]()
其实,早在2019年,马克龙就曾在当年的G7峰会上演过一次突然袭击。
他在没有事先通知特朗普的情况下,就把时任伊朗外长扎里夫给请到了会场,一时震惊四座。
2026年的这场“G7+1”豪赌,就很像是他2019年那次操作的超级加倍,更加大胆,也更加危险。
![]()
在马克龙看来,与其让G7在“反华排华”的单行道上加速走到黑,沦为美国遏华战车的欧洲马前卒。
还不如试试反向操作,看看能不能把最大的变量给拉到西方的牌桌上,来一场面对面的博弈。
如果继续把中国当作他者来排斥,那G7只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无力,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
但如果能把中国拉进来,哪怕只是作为“特邀嘉宾”,G7的全球代表性也将瞬间被重塑。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或许是马克龙试图拯救G7合法性的一剂猛药,充满了欧洲式的现实主义。
而这种现实主义背后,是他一直鼓吹的所谓欧洲战略自主,渴望欧洲能成为中美之外的第三极。
![]()
重新上台的特朗普,全心全意奉行“美国优先”,欧洲必须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不能永远当附庸。
马克龙的计划,既是对美国霸权的制衡,也是借助中国的力量,来增强欧洲在对美博弈中的筹码。
他想告诉美国,如果不珍惜G7这个平台,欧洲完全可以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这盘棋,他算得很大,也很险,一旦失败,可能连G7内部的团结都无法维持。
![]()
欧洲人的精神内耗
对于马克龙的盘算,欧洲内部的反应是复杂的,特别是德法两国,表现出一种“口嫌体正直”的忸怩姿态。
这种“口嫌体正直”,可以说完美反映出了欧洲当下的纠结,一种深度的精神内耗。
经济上,欧洲根本不敢和中国脱钩,特别是德国的汽车、化工,法国的奢侈品、航空,都极度依赖中国市场。
![]()
陪着美国一起跟中国打稀土战,最后高昂的产业成本,谁来承担?答案是欧洲自己。
安全上,欧洲也不想被美国完全绑架,它最怕的是俄乌战火蔓延,和一场“新冷战”在中美之间爆发。
一旦那样,欧洲将被迫选边站,无论选择哪一边,都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
所以,马克龙的逻辑很直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中国拉到谈判桌上再说。
无论是乌克兰问题也好,还是全球经济失衡也罢,把中国当作假想敌隔绝在外,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只有让中国入席上桌,G7才有机会当面施压、当面协调、当面博弈,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
![]()
这种“欧洲式现实主义”,与美国那种非黑即白的对抗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美国急于在新能源赛道上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拉着盟友搞“小院高墙”。
加拿大有丰富的资源,自然乐见其成;日本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也只能选择紧紧跟队。
但法国和德国的算盘,显然和美国不在一个频道上,他们的利益与美国的利益,在对华这件事上,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
德国外长上个月取消访华,据说是行程没对上,但紧接着,法德就对马克龙的“G7+1”想法表示了“大体支持”。
这种微妙的表态,背后是欧洲在维护经济利益和追随安全盟友之间的艰难平衡。
这种平衡,让欧洲在对华政策上,时常显得矛盾、犹豫,甚至自我分裂。
这就是欧洲的“纠结”,一种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求生的必然心态。
![]()
中国的牌桌与世界的天平
当然,马克龙或许也清楚,成功邀请中方参会的概率并不高,但他还是愿意“放风”。
因为对他来说,哪怕中方不接受,至少也能向外界展示法国的外交主动性,塑造他“全球领导者”的形象。
而对于中方来说,又该作何选择?G7的“小圈子”逻辑,和中国的多边主义理念根本就不合拍。
![]()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有更好的开展多边外交的国际和区域性组织,根本不需要通过一个由西方主导的机制来发声。
G20涵盖了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更能反映全球经济格局,中国的舞台在这里。
金砖国家不断扩容,在货币改革、发展中国家合作上成效显著,中国的朋友圈在这里。
上合组织、RCEP也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区域合作空间,中国的根基在这里。
![]()
相比之下,G7更像个“松散的茶话会”,其核心目标甚至还是针对中国,近几年G7峰会,几乎每一次都不忘炒作中国威胁论。
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做文章,这样的平台,就算邀请中国,又能谈出什么实质性成果?
更何况,G7过往多次在涉华问题上的不良记录,中方不可能既往不咎,必须要有个交代。
因此,中方可能更倾向于马克龙的邀请,视作一次“机会性接触”,在保持自身战略定力的前提下。
![]()
与G7成员进行有限度的沟通,了解其真实意图,但绝不会改变自己的节奏和步伐。
因为中国深知,真正的实力,不是看别人是否邀请你参加他的派对,而是看你自己是否能搭建一个更受欢迎的派对。
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可以由少数几个国家关起门来决定一切的时代了。
全球权力结构正在深刻地走向多极化,这股潮流,任何人都无法逆转。
![]()
马克龙的赌局,无论成败,都只是这个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它向世人揭示了一个尴尬的真相:G7这家西方老字号,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它既恐惧中国的崛起,又依赖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这种矛盾的心态,正是其困境的根源。
它既想继续扮演全球规则制定者的角色,但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意愿去接纳真正的世界级玩家。
![]()
它既想在稀土等关键资源上和中国“硬脱钩”,又不得不在全球治理上寻求对华合作。
最终,这场赌局赌的,或许并不是G7能不能变回G8,而是赌的G7这家西方老字号,究竟是选择体面地接受全球权力走向多极化的现实呢?
还是选择在“反华遏华”的执念中,继续加速走向僵化和无关紧要呢?
![]()
结语
G7的困局,根源在于旧身份与新现实的脱节,实力决定着国际关系的最终走向。
未来属于那些能搭建更大舞台的玩家,而非固守着狭隘小圈子的人。
面对历史的浪潮,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这或许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5百度军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