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玛丽娜・米秋克本来是研究民俗学的,还精通日语,在非营利组织工作。
![]()
按她的体型和身高,没人能想到她会一头扎进军营。
本来以为参军只是男人们的事,但后来发现,俄乌战事打了快四年,乌克兰的姑娘们根本没在怕的。
玛丽娜申请入伍那会儿,有人直接建议她“最适合在厨房包饺子”。
![]()
这种说法放在以前可能真有人信,毕竟以前乌克兰军队里,女性连战斗岗位都不让碰。
但玛丽娜没听,她硬是考上军事大学读第二学位,今年夏天就要毕业了。
她还调研了好几个旅级单位,专门向有特种部队的部队递申请。
家里人那边可没少费口舌,妈妈和当军人的男友都强烈反对,换谁谁家也舍不得姑娘往炮火里冲啊。
![]()
“我看到同龄女性结婚生子,”玛丽娜说,“难免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此刻已无退路。”
搞不清和平到底什么时候来,她觉得乌克兰所有能打的人,迟早都得参战。
不像男性25到60岁必须符合征兵条件,乌克兰女性不用强制入伍,玛丽娜他们都是实打实自愿扛枪的。
拒绝“相夫教子”:姑娘们自愿扛枪的背后
![]()
奥莲娜・伊瓦年科今年44岁,以前是开餐厅的,2023年才投身军旅,军中呼号“雷日”。
她之前在第47机械化旅,今年转到了无人系统部队第412“涅墨西斯”旅。
服役三个月后,她就决定永远留在军队,“我不会回归平民生活,在这里感到非常自在,觉得自己百分之百找到了归属。”
战场的残酷她比谁都清楚,2023年的一次战斗中,她所在的部队牺牲了不少人,其中就有她最亲密的战友。
![]()
“他是第一个被炸伤的人,”奥莲娜回忆,“我把他从掩体里拖出来,这恐怕是整场战争至今我最痛苦的经历。”
她自己也曾被俄军坦克袭击伤了腿,好在现在已经康复。
休息的时候,奥莲娜会去美容院做美甲、修眉形。
“我知道三天后指甲又会沾满污垢,”她说,“但哪怕只看一天干净的指甲,也能让我感到无比舒心和愉悦。”
![]()
在天天面对死亡威胁的战场上,这样的小细节真的很戳人。
她们不是天生的战士,只是在扛起枪炮的同时,也没丢了对生活的热爱。
19岁的叶夫根尼娅长得像《权力的游戏》里的艾莉亚・史塔克,军用呼号“复仇女神”,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里惩罚恶人的女神。
她现在是无人机驾驶员,本来以为玩电脑游戏只是爱好,没想到居然成了战场技能。
![]()
“男性士兵常问我你在这里做什么?”叶夫根尼娅说,“我回答,我必须在这里,就这么简单。”
她所在的15人无人机小队里,一共有三名女性,大家配合得相当默契。
23岁的达莎呼号“银河”,以前差点成了警官,还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
她离家参加新兵训练时,妈妈哭得不行,“母亲希望我留在家乡,相夫教子,”达莎说,“而我选择了一条她口中的男性道路,终日与死亡威胁相伴。”
换成哪个妈妈,都很难接受女儿过这样的日子,但达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
战场不相信性别:她们用实力打破偏见
以前的乌克兰军队,长期是男性主导。
2018年议会通过相关法律前,女性依法不能担任战斗岗位,军事院校的专业也不能随便选。
2014年俄军入侵乌东部和南部时,不少女性明明在前线打仗,文件上却写着是非战斗人员。
![]()
乌克兰军方性别事务顾问奥克萨娜・赫里霍里耶娃举过例子,“比如我们曾有优秀的冬季两项运动员担任狙击手,但根据文件记录,她们的身份却是炊事员,这完全有失公平。”
现在不一样了,政策松绑后,女性参军人数蹭蹭往上涨。
截至今年1月,乌克兰武装部队里有超过7万名女性服役,虽然只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但和2021年比已经增长了不少。
![]()
军校学员里,女性占了20%,数千名女性正式走上战斗岗位,战斗机飞行员、炮兵指挥官、无人机操作员、工程师,哪里都有她们的身影。
哈尔蒂亚旅和亚速旅这些部队,征兵宣传里都特意突出女性形象。
亚速旅今年夏天发的征兵视频特别火,两个父亲在汽车修理店聊天,一个说儿子找关系躲兵役,另一个说自己女儿是军人,那种自豪感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哈尔蒂亚旅2022年初刚成立时是志愿营,现在成了机器人作战领域的创新者,他们春季的征兵宣传主角是21岁的士兵杰斯,她在野外测试地面无人机,专门给前线送水、食物和弹药,“我是这支部队里唯一的女性,”杰斯说。
![]()
这些姑娘们面临的挑战可不少,除了家人反对,战友间的性别偏见也没完全消失。
西娜在军事情报部门做了十年分析员,全面入侵后加入精英部队,操作海上无人机,还击落过俄军战斗机。
“确实能感受到战友们的支持,但有时他们就像孩子一样,”西娜笑着说,“他们觉得我的支持角色就是给他们带饼干或茶之类的东西。”
不过她没心思纠结这些,“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操心,比如如何活下去,这有助于保持赢得战争的动力。”
![]()
军民之间的分歧也让姑娘们有点无奈,奥莲娜就发现,军人说在为胜利而战,平民说渴望和平,“但和平与胜利是两回事。”
站在不同的角度,大家的想法都能理解,可只有真正扛过枪、守过土的人,才知道胜利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19岁的达里娅・洛帕京娜是亚速旅的工程师,为了参军从基辅经济学院辍学,最后牺牲在战场上。
她的葬礼上,有人说“她在战争中长大,身边都是参与过战争的人,她的道路早已注定。”这句话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
玛丽娜现在还在基辅等军事分配,她经常想死亡这件事,“但死于战场总比导弹击中你在基辅的公寓要好,宁可战死,也绝不跪着求生。”
俄乌战事还在继续,这些乌克兰姑娘们的故事也还没结束。
她们不是天生就勇敢,只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自愿扛起了责任。
![]()
从被建议“包饺子”到成为战场主力,她们用行动证明,性别从来不是能力的边界。
不管和平什么时候到来,这些在炮火中成长的姑娘们,都已经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写了战争的叙事。
她们的勇气,值得所有人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