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核心要点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结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025年Q3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宽松”主基调,以总量工具稳流动性、价格工具降成本、结构性工具优结构,叠加美联储降息营造的外部宽松环境,为债市提供基本面支撑。由于商品“反内卷”行情和股债跷跷板效应,利率债收益率中枢有所上行,信用债结构分化加剧;后续债市将维持“震荡偏暖、结构制胜”格局,需关注政府债供给节奏与经济复苏力度的平衡。
一、Q3货币政策核心要点解析
1.政策基调:支持性宽松延续,兼顾多重平衡
央行明确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精准把握施策力度与节奏,核心目标聚焦“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三大方向,不同于二季度报告中的“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一方面应对国内消费偏弱、房地产筑底的内需压力,另一方面借助美联储降息窗口期,强化“以我为主”的政策自主性,同时兼顾金融业经营健康性与内外均衡。报告提到“促进物价合理回升”,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供求关系是主要因素,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振消费,缓解市场对通缩的担忧。
2.工具运用:总量+价格+结构协同加码
总量端:Q3实施1次50BP的降准操作,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通过OMO、MLF续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分别增长8.7%和8.4%,人民币贷款余额270.4万亿元。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价格端:跟进美联储降息节奏,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带动1年期LPR同步下行,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40个和25个基点。
结构端:扩容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至5000亿元,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具,加大对设备更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普惠小微与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14%以上高位。
3.框架优化:深化价格型调控,强化预期管理
报告明确推进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调控深化,以OMO利率为核心的政策利率体系传导效率持续提升。央行通过季度报告、例行吹风会等多渠道加强与市场沟通,提前释放政策信号,平抑市场波动,同时强调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配合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形成稳增长合力。
二、Q3债市表现
三季度利率债收益率呈现逐步上行形态,信用债在政策驱动下出现结构性分化。
1.利率债
Q3期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按中债到期收益率曲线)呈现逐步上行态势,季末收于1.8605%(按照中债估值曲线计算),较二季度末上行21.36个基点;30年上行38.5bp,季末收于2.2461%,主要受“反内卷”与股市跷跷板效应压制。
![]()
10Y-1Y期限利差由季度初30bp走扩至季末的50bp,30Y-10Y期限利差由季度初21.42bp走扩至季末的38.56bp,
![]()
![]()
地方债供给压力阶段性显现,Q3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2.1万亿元,一度推升长端利率上行,但央行通过流动性对冲缓解供给冲击。
2.信用债
总体特点是结构分化加剧,政策支持领域领跑。
高评级信用债利差先快速压缩再迅速走扩,AAA级5年期信用利差(采用中债中短期票据与同期限国开债)由6月30日34bp先压缩至9月10日的21.76bp,再快速走扩约18bp至季末的40.25bp。
![]()
但低评级信用品种利差的拐点出现更早,走扩幅度更大,以AA城投债到期收益率曲线与同期国开债计算为例:6月30日二者利差为56.47bp,第三季度内先压缩至8月5日的43.12bp,再短时间内迅速走扩30bp至9月30日的顶点73.57bp,可见弱资质城投债利差调整幅度更大、调整时点更靠前。
![]()
政策支持领域表现突出,科创债、绿色债发行量同比增长30%以上,信用利差较普通信用债低,一度成为市场配置热点。
总体看,三季度内为规避债市的较大调整,短端信用债更受青睐,1-2年期品种成交量占比提升至62%,久期策略偏向保守,反映市场对信用风险的谨慎态度。
3.市场流动性
三季度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裕,在央行多工具呵护下时点扰动可控。
Q3内DR007均值为1.5%左右,显示市场资金面整体宽松;季末前后、税期等时点虽出现短期波动,但央行通过逆回购加码等公开市场操作快速平复。
![]()
三、货币政策对债市的核心影响机制
1.资金成本传导:政策利率下行带动定价下移
央行下调逆回购、MLF利率,直接降低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推动短端利率债收益率同步下行,其中通过调整 MLF 投标区间优化定价机制,增强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性,释放结构性宽松信号。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持续发挥作用,银行负债压力缓解,为债券市场利率提供空间。
2.流动性注入:总量宽松支撑配置需求
降准释放的长期流动性与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投放,提升金融机构可投资资金规模。
比如,8月15日全面降准50BP,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并开展6000亿元MLF操作,净投放3000亿元,合计净投放1.2万亿元。DR007均值环比下行14BP至1.50%,10年期国债收益率短暂下行至1.68%后回升至1.75%。降准与MLF配合提供中长期流动性,缓解银行负债压力,但股市持续的明显上涨引发了“股债跷跷板”效应,一定程度上压制债市情绪。
3.预期管理:政策信号稳定市场信心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货币政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强化市场对长期低利率环境的预期,抑制利率上行风险。同时,央行通过前瞻性指引减少政策不确定性,降低债市波动率,为交易型资金提供稳定操作环境。
4.结构引导:专项工具塑造信用债分化格局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相关信用债获得流动性溢价,信用利差有所收窄。而房地产、传统高耗能行业受行业景气度约束,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信用分化进一步加剧。
四、后续债市风险与展望
1.潜在风险因素
政府债券供给压力:2025年新增专项债额度预计达4.5万亿元以上,四季度仍有1.2万亿元左右发行规模,可能对市场流动性形成阶段性扰动。
经济复苏超预期:若四季度消费补贴政策落地、基建投资加速,可能引发市场对政策边际收紧的预期,导致长端利率上行。但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全年完成5%增长目标压力不大,财政政策大概率延续前期托而不举的力度。
外部通胀反弹:全球宽松政策下,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回升,若国内CPI同比转正并快速上行,可能约束后续宽松空间,但观察10月CPI和PPI,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通胀虽有缓慢回暖,但斜率较小。
2.市场展望与投资建议
利率债:经过三季度的持续调整,目前10年期国债活跃券250016收益率在1.8%附近震荡,30年期国债活跃券2500006收益率在2.15%附近,配置价值逐步体现出现。需关注美联储后续降息与国内经济复苏节奏形成平衡,配置盘或可考虑目前位置逢上行分批介入,交易盘灵活寻找短线机会。
信用债:10月份信用债收益率下行较为顺畅,可关注科创、绿色及债券ETF产品,目前收益率下行斜率放缓,部分品种收益率开始走平,敏感性较大的二级资本债收益率上周四、周五出现明显上行,信用债的交投情绪比起10月份有所降低。
操作策略:把握政策节奏与供给节奏的错配机会,关注12月美联储可能的再次降息窗口,适度提升利率债久期,经过三季度调整信用债配置价值有一定的显现,年底或出现一波配置机会,观察以往银行、保险年底抢配行情是否出现。
五、结论
2025年Q3货币政策的宽松取向与精准调控,叠加外部美联储降息的有利环境,为债市提供了支撑。后续随着政策宽松效应持续释放,债市整体仍具配置价值,但需警惕政府债供给、经济复苏超预期、股债跷跷板效应、商品反内卷行情等潜在扰动。结构分化将成为债市核心特征,把握短端确定性收益与政策支持领域的结构性机会,是目前的投资逻辑。
本文来自和讯财经,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和讯财经”AP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