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英国《海军科技》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是如何生产出如此多潜艇的?》的文章,字里行间都透着英国人的困惑与感慨。
![]()
文章一开头就抛出了一组让西方难以接受的数据: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基础一直远远超过西方的生产能力,仅去年一年就交付了至少4艘大吨位潜艇。这样的速度对欧美而言堪称“神速”——美国只有在冷战高峰时期才能达到这样的速度,而作为传统海军强国的英国和法国,更是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份来自西方权威军事媒体的报道,直接戳中了英国军工的痛点。在10月21日举行的英国国防委员会会议上,议员弗雷德·托马斯当着一众军事专家的面抛出了灵魂拷问:“有评估认为,中国未来十年将建造80艘舰艇,这将远远超过我们的能力。他们为何能如此迅速地建造舰艇,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其实托马斯的疑问,正是整个英国军工界乃至西方海军的共同困惑:同样是建造潜艇这种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的国之重器,中国的速度怎么就快得如此离谱?
![]()
硬实力打底:从“造得成”到“造得快”的工业密码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建造场面说起。去过中国大型造船基地的人都知道,那里不是单一船厂“单打独斗”,而是多个专业化厂区联动作业。
比如建造潜艇时,艇体、动力舱、电子设备舱会被拆分成不同模块,在不同车间同时开工,最后再到总装码头拼接整合,就像搭积木一样高效。这种模块化建造技术咱们已经玩得很熟练,而英国直到建造机敏级核潜艇时,还在为传统整体建造模式的低效发愁。
机敏级作为英国最先进的核潜艇,建造过程堪称“灾难现场”。首艇原本计划2005年服役,结果拖到2010年才正式入列,工期整整延误5年。
![]()
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建造模式落后——BAE系统公司的船厂只能从头至尾逐段建造,还得等上一个工序完成才能开始下一个。更要命的是,这是英国第一次用CAD软件设计核潜艇,整个生产流程没跟上数字化转型的节奏,熟练工人还被调去整修其他潜艇,工期自然一误再误。
比建造模式更关键的是基础工业能力。潜艇最讲究的就是艇体强度和隐身性,这得靠顶尖材料和焊接技术撑着。中国早就突破了14米超大直径耐压壳制造技术,这种“巨壳”让潜艇线条更流畅、噪音更低,还能搭载更多设备,而制造这种壳体需要的特种钢材和精密焊接技术,咱们已经实现100%国产化。
反观英国,机敏级的热交换器还得靠法国造舰局设计制造,关键部件依赖进口,一旦供应链出问题就只能停工等待。
![]()
焊接这种“细活”上的差距更明显。潜艇耐压壳的焊接容不得丝毫马虎,稍有瑕疵就可能在深海承压时开裂。中国船厂现在用的是数字化焊接机器人,不仅焊接精度比人工高,效率更是翻倍,还能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确保每一道焊缝合格。
而英国船厂还在依赖经验丰富的老焊工,年轻人不愿入行导致技工断层,机敏级建造时就因为焊接技工不足,多次暂停施工。
体系化支撑:全产业链联动的“超级引擎”
潜艇建造从来不是船厂一家的事,得有上千家配套企业跟着“合唱”。中国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建成了从核心部件到配套设备的全产业链体系,不用看任何人脸色。
![]()
英国就没这么幸运了。冷战后英国军工产业链不断萎缩,很多配套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被外资收购。机敏级核潜艇的电子系统需要从美国进口,声呐设备依赖意大利技术,就连一些普通的精密零部件,都得从欧洲大陆采购。
数字化设计体系更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中国现在用的是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平台,潜艇的每个零件、每个管线都能在电脑里精确建模,还能通过模拟仿真测试性能,发现问题直接在数字模型上修改,不用像以前那样造实物样机反复试验。
![]()
英国机敏级建造时就吃了数字化转型不到位的亏。BAE公司当时仓促引入CAD设计软件,却没同步改造生产流程,设计人员画出来的图纸,船厂工人没法直接用,还得重新转化格式,光这一步就浪费了大量时间。更尴尬的是,设计期间船厂还接了其他舰艇订单,设计团队分身乏术,导致机敏级的图纸反复修改,进一步拖慢了工期。
人才储备的差距同样不容忽视。中国有十多所重点高校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每年培养上万名专业人才,船厂还有完善的师徒传承体系,年轻技工能快速成长。而英国造船业衰退后,相关专业招生遇冷,BAE公司建造机敏级时,不得不从退休工人里“返聘”熟练技工,年轻人不愿从事造船行业,人才断层问题越来越严重。
![]()
精细化管理:把“不可能”变成“按时交”的秘密
如果说工业实力是“硬件”,那项目管理就是让硬件高效运转的“软件”。中国潜艇建造现在实行的是“并行工程”,简单说就是设计、建造、测试、配套同时推进,不是等设计完了再造,也不是造完了再测试。
英国的项目管理则暴露了太多漏洞。机敏级核潜艇的建造合同签订时,BAE公司甚至没完全摸清楚数字化设计的流程,就贸然接下订单,结果设计和建造脱节,只能边造边改。
![]()
更混乱的是,同一时间段里,船厂还在建造不列颠级船坞运输舰和海浪级舰队油船,三个大项目抢资源、抢工人,最后三个项目都出现严重延误,机敏级的成本更是从最初的30亿英镑飙升到近100亿英镑。
成本控制和进度把控的差距也很明显。中国船厂会提前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每个模块的建造时间、每个部件的交付节点都精确到天,还会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进度,一旦某个环节滞后,立刻调配资源补位。
而英国机敏级建造时,既没有明确的进度节点管控,也没有应急预案,出现工人短缺、零件延迟交付等问题时,只能被动停工。
![]()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中国潜艇建造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通用化设计,不同型号潜艇的很多零部件可以通用,比如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电子设备的接口标准等,这样配套企业就能批量生产,不用每次都重新研发。而英国每艘新潜艇都追求“全新设计”,机敏级相比之前的特拉法尔加级,几乎所有部件都重新研发,不仅增加了技术风险,还导致生产周期大幅延长。
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英国专家说的“信念、欲望和雄心”其实是结果,不是原因。中国潜艇建造的“神速”,是几十年工业积累打下的硬基础,是全产业链联动的体系优势,更是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效率提升。
![]()
反观英国,军工产业链萎缩、人才断层、项目管理混乱,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自然跟不上中国的建造速度。未来十年,随着中国造船技术的进一步升级,这种差距可能还会继续扩大,这或许才是英国军工界真正焦虑的根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