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城北模范巷内,小山丛竹书院翠竹掩映、花木繁茂,自成一片天地。这里曾见证欧阳詹“泉郡文风”、朱熹“紫阳过化”、弘一大师“晚晴悲欣”的文脉盛事,如今仍以清雅风骨,延续着泉州“海滨邹鲁”的文化基因。
小山丛竹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为纪念“闽文之祖”欧阳詹,此地建有不二祠。至北宋,祠旁筑屋为小山丛竹书院,成为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及至南宋,朱熹任同安主簿期间,常在此讲学,种竹建亭,并题写“小山丛竹”匾额。乾隆《晋江县志》记载,小山丛竹书院“地处高埠,其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此”。历代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此处,一时从者如云,学风浩荡,也使之成为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近代,弘一大师与小山丛竹书院结下不解之缘。他在晚晴室度过了人生最后时光,并写下了“悲欣交集”的绝笔。
如今,这方曾经汇聚先贤精神的文化高地,经过精心修复后,已然成为古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基础上,如今它向公众敞开大门,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开启了一场守正创新的文化接力,让传统焕发新的生机。正因如此,书院得以更好地肩负起传承文化的时代使命,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不仅守护着古城的文脉,也持续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
竹影常青,文脉永续。从往昔的朱熹讲学之处到今日的城市文化客厅,小山丛竹书院是泉州崇文重教之风的见证,更是当代人触摸历史、安放心灵的家园。这座穿越千年岁月的精神灯塔,不仅延续着不绝的文化薪火,更照亮着泉州人走向未来的文化自信之路。
来源:泉州发布、泉州晚报
编辑:尤逸群
一审:尤逸群 | 二审:唐莉洪 | 三审:蔡毅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