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琳现在对于中国跳水界来说,分量十足。
她不只是奥运五冠王,更是如今国家队教练席上的中坚力量。
近来,她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她与全红婵之间的深厚师徒情,更是成为了热议焦点。
![]()
这还得从前不久全红婵的复出之战说起。那时,大湾区全运会的跳水赛场上,陈若琳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她特意从北京赶来,坐在最靠近跳台的位置,手里拿着笔记本,眼睛一眨不眨地记录着全红婵的每一个动作细节。
![]()
那份专注,仿佛她自己即将登台。这场面,不只是师徒重逢,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宣言,瞬间击碎了半年来关于她们“拆伙”的种种传闻。
在此之前,长达183天的时间里,陈若琳并没有出现在全红婵的身边。这让不少人开始猜测,这对金牌师徒之间是否出现了裂痕。
![]()
然而,赛后陈若琳快步上前拥抱爱徒,背包上挂着全红婵最爱的小乌龟玩偶,以及她拉着工作人员逐帧分析全红婵比赛动作的专业与关切,都让所有流言不攻自破。
她后来解释道,全红婵正处于发育期,身高猛长17厘米,体重也增加了10斤,技术动作的调整是重中之重。
![]()
那段时间,她留在国家队统筹世锦赛备战,还需指导练俊杰等其他队员,即便分身乏术,也每天与全红婵的省队教练保持沟通,确保爱徒的训练与调整丝毫不受影响。
这份超越寻常的师徒情谊,在点滴细节中展露无遗。
![]()
如今的陈若琳,身份早已不只是昔日的奥运冠军。她是国家跳水队的教练,麾下不仅有全红婵这样的天才选手,还有练俊杰等一众新星。
她的工作内容也远超想象,从科学训练到队员关怀,方方面面她都亲力亲为。在训练方法上,为队员们提供最精准的指导。
![]()
而在日常生活中,她更是将队员们视如己出,帮全红婵剪头发、购买护肤品,这份亦师亦友、亦姐亦母的关怀,让队员们亲切地称她为家人和守护神。
更让人佩服的是,今年七月,陈若琳入选了国际游泳名人堂。这个成立于1965年的殿堂级机构,至今仅接纳过21位中国运动员。
![]()
而陈若琳,是少数以“运动员+教练”双重身份入选的传奇人物。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16岁时的横空出世,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收获第五枚奥运金牌,
再到如今培养出全红婵这样的新一代“三金王”,她用二十年的时间,书写了两段截然不同却同样辉煌的人生篇章。
![]()
在领奖台上,她曾说:自己一直很幸运,有人把她从泥潭里拉出来,现在她想拉着更多人往前走。这句话,饱含着她个人成长中那段沉重又温暖的往事。
陈若琳的人生轨迹,源于一个不那么美好的开端。1992年出生的她,在3岁那年便经历了家庭变故。父母离异,生母带着哥哥远赴加拿大,从此缺席了她的童年。
![]()
生父再婚后无暇顾及,年幼的陈若琳便跟着外公外婆生活。
她自小体弱多病,外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和外公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对陈若琳人生至关重要的决定:将她过继给舅舅唐华。
![]()
从那天起,外公外婆变成了爷爷奶奶,舅舅舅妈则成为了她法律上的父母。
舅舅唐华对这个过继来的女儿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了让她增强体质,他送陈若琳去学游泳。
![]()
没想到,教练一眼就看出了她的跳水天赋,直言她水感好,空中身体控制能力强,是块跳水的料。
就这样,7岁的陈若琳被送进了市跳水队。舅舅每天清晨五点骑自行车送她去训练,晚上再准时接回。
![]()
寒冷的冬天,他会提前准备好热水袋,放在她的更衣室取暖,炎炎夏日,舅妈总会在训练场外等候,手里熬着一锅解暑的绿豆汤。
正是这份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支撑着年幼的陈若琳走过了无数艰辛的训练时光。
![]()
这份坚持,在2003年得到了初步回报。11岁的陈若琳在全国少儿跳水赛上独揽三项冠军,次年便顺利入选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后,竞争更加残酷。为了控制体重,她每天训练结束,即便再饿也只能吃少量的蔬菜和瘦肉。
![]()
有一次,她偷偷藏了一块饼干,被教练发现后,委屈得哭着给舅舅打电话。
舅舅连夜坐火车赶到北京,没有批评她,只是买了一大袋水果,对她说:想吃甜的就吃水果,舅舅陪着她熬。
![]()
那些年,舅舅舅妈几乎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到了陈若琳身上。每次去北京看她,行李箱里总是塞满了家乡的特产和换洗衣物。
舅妈甚至亲手为她织了十几双防滑袜,生怕她在跳台上滑倒。这份沉甸甸的爱,是陈若琳在赛场上拼搏的强大精神支柱。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陈若琳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女子10米台单人决赛的最后一跳前,她还落后对手2.1分。
这个16岁的姑娘,面对巨大的压力,深吸一口气,完成了一套教科书级别的动作。
![]()
当裁判打出全场最高分,现场沸腾时,她在领奖台上,望着观众席中挥舞国旗的舅舅,泪水夺眶而出。
那届奥运会,她包揽了女子10米台单双人两枚金牌,打破了中国跳水队在该项目上十余年的金牌荒。
![]()
从北京到伦敦,再到里约,陈若琳的职业生涯一路高歌猛进,共斩获5枚奥运金牌、21个世界冠军,成为中国跳水界当之无愧的天花板级人物。
然而,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消失多年的生母也重新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
![]()
有媒体报道,生母在她里约奥运会夺冠后从加拿大回国,通过亲友联系上她,希望能修复母女关系。
面对这份迟来的亲情,陈若琳表现得很平静。她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很感谢妈妈给了生命,但成长里的每一步,都是舅舅舅妈陪着走过来的。
![]()
她没有拒绝生母的探望,但也明确表示,自己的家人永远是舅舅舅妈和爷爷奶奶。这份淡然与坚定,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原则与感恩。
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24岁的陈若琳因为长期训练积累的伤病,选择了退役。
![]()
所有人都以为她会转型当解说员,或者进入体育管理部门,但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就是悄悄考取了国际泳联裁判证。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她作为裁判,亲眼见证了全红婵打破自己保持的奥运纪录。看着那个14岁的小姑娘,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紧张而倔强,她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
![]()
仅仅两个月后,国家队找到了她,希望她能担任全红婵的主管教练。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答应了。
如今的陈若琳,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跳水青训中。除了指导全红婵,她还负责培养练俊杰等年轻队员,经常走访全国各地的体校,发掘有潜力的苗子。
闲暇时,她会回到南通老家,陪伴舅舅舅妈,和爷爷奶奶聊聊天,帮舅妈做做家务。
![]()
信息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